开足拓展类课程 做实课程融合
今年是课改大年,浙江省所有中小学都在“纠结”课程改革。早在3月底,浙江省教育厅就下发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并对一些细节做了明确规定。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课程改革确实很有必要,学校心底由衷赞同;但从操作层面看,从何改起、改到怎样的程度,没有一个可套用的标准模式,学校又开始“犯难”了。
当多数学校在权衡“怎么变”时,江干区采荷三小已经思考“如何将变化放大”。因为推行拓展课程这一步棋,采荷三小已经提早下了5年。目前,该校已经成为省级试点学校。
课改成果
6年学习生涯 1年时间都在校园外“玩”
省教育厅的指导意见,要求小学阶段组织拓展性课程,其课时占总课时的15%。但前提是不能给学生加时加餐,也不能减少体育、艺术、品德等课程。
那么,采荷三小比例达到了多少?数学老师出身的校长黄升昊在会议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着实吓了一跳。不夸张地说,采荷三小的学生在校6年,起码有1个学年的时间在“玩”。
早在2009年起,采荷三小逐步“解放”周三、周四的下午,带学生彻底走出校园。
周四下午,全校所有学生在学校附近某青少年活动中心参与有趣的社团课,所谓的社团课内容全由本校老师自主设计。截至目前,采荷三小已开发了100多门。
周三下午,全校学生走到各种社会基地,体验实践,该课程名为“走读杭州”。每个年级的活动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各不一样。比如四年级一般到社会服务机构、知名企业等场所,体验“岗位角色”;六年级学生要通过校外活动,设计社会实践问卷,研究身边事,学做社会人。
这么算来,采荷三小学生1周有1整天时间在“玩耍”,一个月就有4天。再往下推算一下:一个学期有4个月,一个学年有2个学期,那么结果就是,学生一个学年有32天在“玩”。而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共有192天在“玩”。
但学生参与的拓展课程还远远不止这些。去年开始,采荷三小又针对四至六年级推出了“长课”,该“长课”为期3-5天,主要以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实践为主,实践内容被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按3天的标准计算,每个学生在6年时间内,会上3次拓展“长课”,那么就有9天时间可以“玩”。
仅仅是以上的内容,每个学生起码有201天时间可以“玩”。那么,201天是个什么概念?黄升昊拿学生在校时间做了一个对比。目前,每个学期差不多100天,而能称之为“史上最短学期”的本学期,一共也就80多天。所以,“201天”已经超出一个学年的总天数了。
深化课改 期末无纸化游戏考核学生
学生少了这一学年的在校时间,是否就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少了许多优势?尤其是成绩方面。可事实并非如此。
江干区教育局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对学校进行满意度调查,采荷三小的数据向来都比较“可观”。从这点来看,至少学生非常“享受”学校创设的学习氛围。在“玩”得开心的同时,学生们还学得不错。江干区有一所在家长眼里很有口碑的民办中学,采荷三小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孩子考进去,该校的校长“点赞”这批孩子:非常活络。
确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评价学生时,标准不再仅仅是“分数”。3月底省教育厅下发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求各校要深化评价改革:严格控制区域性“统测”;推进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就这一点,采荷三小早已尝试了几年。前两年开始,采荷三小就取消了一二年级期末纸面考试,而是把学生带到DO都城玩起了职业体验。学生需要拿着老师设计好的“任务卡”,完成4个闯关游戏。闯关游戏包括跟小伙伴一起完成舞台剧表演,当一回餐饮小会计负责“收钱”等生活化体验。
“每一个项目都有许多考核点呢,除了学科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外,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养好不好。比如是否有团队意识、与人交流时是否大方得体、口语交际好不好等。”采荷三小二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徐旭甄说,设计这样的游戏一点也不比设计试卷简单。本学期的方案从确定到细节落实,相关学科老师起码进行了三次“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有时一次会议就超过3小时。
课改新举措
将企业、机构请进校园 开发新的拓展课程
采荷三小并没有在改革的路上停下来休息。本报记者摸了下情况,确定采荷三小接下来还会有一定的动作。
黄升昊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执着,他常常反问自己两个问题:“我们改革,是培养孩子什么?我们改革后,孩子到底是怎样想的?”思考之后,总会有许多答案摆在眼前,他想给孩子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大的平台;他想引导家长的观念,希望他们更多地关注孩子多种能力的培养;他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所以,他不得不回头反思、总结、继续创新。
采荷三小接下来的改革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乎拓展课程,另外一个则是关注基础课程。
拓展课程方面,采荷三小会继续夯实内容的开发,为学生增加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目前学校已开设的拓展性社团,基本都是通过挖掘本校老师的才能来设置的。老师身上的资源挖掘得差不多了,现在学校着重将眼光放到了校外。”黄升昊透露,学校正“谋划”着邀请公司、企业,进校开设一些试点项目。目前学校已与某金融机构谈妥,对方正在开发相关课程。而周三“走读杭州”线路也将被梳理清晰。
低段或推行“大课程”概念
另外一个方向,则是关注基础性课程的整合。这也是本次课改的难点。
所谓的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目前,小学一年级差不多要学八九门;高段学生则有11门左右。“这些阶段设置这些课程,对孩子来说是否真的就合理了?”黄升昊曾从事过数学科学的教研工作,所以看待问题时,常常会有批判、反思、假设、求证等思维习惯。
而纵观小学6年所有学科,确实存在许多内容上的重复。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大概跟各门学科编写教材的专家有关。专家们在自己的领域很专业,但同时各学科专家之间的联系并不多。好比摆在桌上的一杯茶,语文老师会教学生写作,从茶色、茶香,到茶叶在热水中翻腾的形态;数学老师会教孩子计算茶叶的数量;科学老师可以从茶叶的成分、水位上升等角度探讨。或许,茶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学科的内容。
“什么学科用什么思维学习,这是谁给规定的?这是我们成人的划分、是我们成人的思维模式。”黄升昊走在校园里,常常会遇见向他提问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提问尤其可爱,他们会问一些天马行空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树干向上长,而不是横着长”。“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合划分得那么细吗?”黄升昊近期一直在思考:一杯茶,还可以培养公共空间意识,甚至是培养团队意识。如果每一项内容的学习,都要专门拎出一个学科来,这么多延伸的内容,小学拎得完吗?
“既然分不完,何不选择合呢?”黄升昊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一年级的课程不细分,保持一些基础的如识字、拼音等课程外,将其他课程整合成一门大课。然后重组成“项目制”学习。比如一个时间段,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排好一场童话剧,至于语言表达、数学原理、团队意识、科学小知识等全部融合在其中。真正营造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学习状态。
“如果真这样动,则是对老师的能力做出了更大的挑战。但我认为小学老师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全科老师。”黄升昊原先的想法是先整合,然后再慢慢分科。
不过,目前这还是一个“大胆假设”的想法阶段,学校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小心求证”。只有经过科学探讨,确定改革有成效,学校才能真正将它落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