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多规合一 空间规划越理越顺 “绿富美”之路越走越宽

21.03.2016  09:25

   浙江在线03月2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李丹超县委报道组徐祝安)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了浙江省开化县关于“多规合一”试点情况的汇报。开化县的试点经验受到广泛关注。

  开化究竟在改革中有何种发展的新姿态?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来到开化探寻答案。

   从主体功能区到“多规合一”

   ——空间规划越理越顺

  最近,音坑乡姚家村村民姚志国总是早早来到自家的砖瓦厂。和过去不同的是,在砖瓦厂里忙得满头大汗的姚志国,不是在忙着烧砖,而是忙着擦拭机器、布置民宿。

  “我在这座砖瓦厂干了近30年,去年砖瓦厂开始拆除,传统的制砖流水线被保留下来,现在我们想把它改建成一个以窑文化为主题的展览馆和特色民宿。”因为姚家村的黏土质地好,村里很早就有人从事砖瓦烧制的行当,但最近几年,姚志国的砖瓦厂生意是越来越不好做了。

  2014年4月14日,开化县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这也是第一次给了开化县明确的县域建设定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翻开《开化县发展总体规划》,里面对开化全域的国土空间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开化中长期发展趋势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结合一定的自然边界,将开化全域划分为红色的城镇发展、黄色的农业生产、绿色的生态保护三大类空间。

  “2014年8月,开化县被列入全国28个‘多规合一’试点市县之一,但开化的‘多规合一’,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开化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余新兵说,“主体功能区明确了开化的县域定位,‘多规合一’则是将整个县域划分为三个功能区,解决部门规划间的冲突。”

  有专家认为,在传统的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几个问题:期限上,发展规划短,城乡、土地、环保等规划长,前者难以指导后者;内容上,发展规划偏重任务和目标,对国土空间开发的约束性偏弱;地位上,发展规划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撑;审批上,发展规划审批层级低,其他空间规划审批层级高,存在一定错位。

  华埠镇华民村的一个健康养老项目就碰到了类似问题。“这个区块牵扯到的土地都是属于建设用地,符合用地条件,但在国土的土地利用规划中,有35亩是一般农田,城建和国土两个规划出现了矛盾。”开化县城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状况在开化县的很多建设项目审批中都会碰到,国土、城建、农业、水利、交通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规划图,这就造成了一个项目需要多个部门一起协商。

  2015年,开化全县有30多个项目进行了规划的局部调整。

  “这是一个规划延展的逻辑关系:以生态优先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为统领,理顺政府各类空间规划的关系。”余新兵说,这样,开化哪些项目该发展,什么行业该淘汰,一下子清晰明了。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

   ——发展路径越走越宽

  新的停车场建好了、农家乐的菜准备起来了、周末排班的名单出来了……长虹乡党支部副书记徐军明说,最近他要带着乡民们打一场“仗”。

  记者从开化县城驱车40多分钟抵达长虹乡乡政府所在地。刚一见面,徐军明就带着记者继续走山路,前往这次的“主战场”台回山。

  70岁的邱龙彪,是“江南布达拉宫土菜馆”的经营者。每年3月下旬开始,台回山成片的油菜花让许多游客慕名前来。2015年,仅油菜花开的那个月,长虹乡接待的游客就超过12万人次,邱龙彪的农家乐收入达3万多元,“‘多规合一’把长虹乡划入生态保护空间,让我们能够一心一意搞乡村旅游了。”

  徐军明说,2013年底,开化县在每个乡镇都设立了文旅办,长虹乡把乡里的国土、安监、宣传等规划整合到一起,方便旅游规划打通资源,“一规”到底。

  2015年,长虹乡创建“七彩长虹”4A级景区,现在,每个村子都有了清晰的规划图纸。

  从粗放型发展再到“绿富美”生态化富裕,开化的生态之旅走出了一条漂亮的上升曲线。2015年,开化全县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农村人均收入比上年增长10.1%,以生态休闲旅游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开化人,也愿意回来了。长虹乡村民程永龙看中乡里的旅游业发展前景,带着积蓄回来打造龙海康体养生基地;甲壳虫动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奇斌,2015年在全县各乡镇设立了30余个来料加工点,带动近4000人开展来料加工业务。

   从无事可做到大干一场

   ——获得感越干越多

  华埠镇金星村的大礼堂与别处不同。整齐的餐桌、考究的服务台,看上去更像农家乐。村党支部书记郑初一告诉记者,平常空闲的时候,礼堂确实是租给本地几个村民经营农家乐。

  村民童华英说,与其在家当家庭主妇,不如趁着村里搞乡村旅游经营农家乐,就像大礼堂墙上写的那样: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到新农村建设始终,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瞧这些龙顶茶,可是村里的宝贝,每年创收超过300万元;再看这片刚建好的停车场和公园,是给乡村旅游做的配套。”郑初一的讲解总离不开村子和村民这几年的变化。穿过村道,一汪开阔的水域清澈见底,他说,“这就是钱江源头马金溪。”

  2015年开化出境水I、II类水质占比98.3%,空气优良率达99.4%,森林覆盖率达80.7%。

  音坑乡下淤村关停上游养殖场后,河滩上建起爱情主题公园;曾经猪圈牛棚遍地、臭气熏天的齐溪镇龙门村办起“龙门客栈”,从省内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变身民宿旅游专业村。

  改革的涟漪,为开化生态建设带来新活力。一大批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创意农业、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开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近10年来,因环保不达标被开化拒之门外的项目全县有248个,涉及投资总额近21亿元。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