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报:建设绿色农业强省 迈向农业现代化

05.12.2014  10:31

      本报记者 陈小平 今年7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农业厅公布了《2013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报告》。这是我省首次对农业现代化实现度进行评价,以数字化形式展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标志着我省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衡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科学的评价立足于有效的实践,那么,这几年浙江呈现了一条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站在新起点,适应新常态,浙江农业又将如何在现代化征途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记者就此专访了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

      记者:《2013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综合评价报告》公布几个月来,各方反响非常热烈。省农业厅如何评价该报告?如何看待各方反响?

      史济锡: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出台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合适的指标体系和工作抓手,对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状况作个精确、量化的了解和分析,对各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度有个客观、公正的衡量和评判,以便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重点工作安排、政策措施引导等方面精准发力。2012年11月,我们组织了课题组,对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之后,又会同省统计局等14个部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关心重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设置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通过多方努力和实践检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于2013年初发布了《浙江省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农业产出、要素投入、可持续发展3大系统26项指标,以期通过全面测算,得出一个可比较的量化评价结果。

      通过该评价体系测算,2013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3.22分,相对于2015年目标值,实现度为91.53%。评价结果公布几个月来,无论是从农村信息报对部分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和省内有关农业专家的专访来看,还是从基层干部群众包括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度来看,的确反响比较热烈。总的来说,大家都认为,这个评价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省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说明评价指标的设置是切合实际的,也是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性也比较强。通过这次评价,各地既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更清晰了自己在全省的位置、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又对下一步工作重点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这些与我们设立这个评价体系的初衷不谋而合,说明大家的愿望是一致的。

      当然,从实际运行看,评价体系也还有些待完善的指标,比如有的地方农业发展非常有特点,产业也很有特色,但评价结果体现不出来,有的具体指标表现出来的内容与当地感性概念有所差异,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组织相关团队根据实测情况,进一步进行研究并完善,使其能更科学也更贴近实情,更好地发挥引领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导向作用。
记者:刚才您说到,该评价体系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精心设计的制度之一,那么,省农业厅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意见》,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是如何综合考虑的?

      史济锡:近年来,我们根据《意见》要求,紧密结合浙江农业资源、产业、市场和人文等实际,作了全方位的系统考虑,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这些考虑和把握,可归结为“围绕一个定位,坚持一个要求,强化一个任务”。

      一个定位,就是努力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我们知道,浙江农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农业生产成本相对偏高,走依靠资源扩张的粗放型路子显然难以为继。但浙江农业种质资源丰富,境内山地丘陵平原一应俱全,光、温等资源充足,产业和产品特色鲜明,并且许多产品具有区域特色性,在差异化市场中竞争优势明显,所以浙江有条件走特色化、精品化路子。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农业,既是资源小省的现实逼迫,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愿望,更是适应消费市场变化、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一个要求,就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浙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相比之下农业现代化有些滞后。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这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也为浙江农业现代化确定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我们牢牢把握这一要求,把握“四化”关系,加快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机制,推动工业化成果装备农业,推动信息化技术武装农业,促进工农互动、城乡互利,着力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支持带动农业现代化,同时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个任务,就是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就是通常说的“三增三保”。粮食增产,就是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想尽办法守住300亿斤生产能力和160亿斤产量“两条底线”;农业增效,就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和效益,促进丰产丰收和增值增效;农民增收,就是不断挖掘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外部增收渠道,培育今后增收后劲,提高农民增收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保供给,就是保“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有效供给;保安全,就是确保农业产业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以及动植物疫病等公共卫生安全;保民生,就是保障农民群众和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和相关权益,不断增进农民福祉。
记者:农业现代化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有统领全局的总抓手,才能纲举目张。请问,这几年浙江农业在这方面是如何设计的?

      史济锡:2013年初,省农业厅根据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战略部署,结合职能和具体任务,出台了“农业现代化8810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8810行动计划”)。“8810行动计划”是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的相关任务和要求的具体化,也是对当前相关重点工作的整合提升,对下一阶段目标任务的梳理规划。出台“8810行动计划”,目的是使当前的任务更加具体清晰,推进的工作操作性更强,并且利用这个总抓手,整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源,形成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合力和各方共识,深化农业现代化的各项举措,更好地营造全省上下共推农业现代化的良好氛围。
     
      “8810行动计划”围绕提升产业发展、经营效益、质量安全、物质装备、科技支撑、生态环境、政策投入、专业服务水平等8个方面目标,组织产业集聚化、产品优质化、生产设施化、经营组织化、技术集成化、手段信息化、环境生态化、服务社会化等8个专项行动,设计了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农田质量提升、农业机械化促进等10项重点工程。根据这个行动计划,我们又研究制订了8个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和要求,每年还研究年度具体工作如何推进的计划方案,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要素保障体系、信息沟通体系和总结交流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作部署和推进机制,确保“8810行动计划”顺利推进。
   
      “8810行动计划”是近3年全省农业工作的总抓手,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基调和指挥棒,得到了全省农业系统的普遍认同,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我们把农业系统的精力集中到这个行动计划上来,把资源要素集聚到实施这个行动计划上来,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信心和决心,推动“8810行动计划”有效实施,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

      记者:围绕这个总抓手,近年来,浙江农业有了哪些新的变化?

      史济锡:“8810行动计划”的实施,对推动我省农业发展的效果是明显的,《评价报告》对此也有充分反映。

      一是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2013年,全省耕地亩均产值达到5765.5元,比2012年提高102元,同比增长1.8%;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回升,近5年首次恢复到1900万亩以上,早稻单产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确保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是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3年,我省农业劳动力人均农业产出达到30297元,同比上升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06元,比2012年增长8%,连续29年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今年前三季度已经实现15523元,增长势头稳定。

      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近3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总体稳定在98%以上;今年,全省90个县(市、区)全部建成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对公众免费开放。

      四是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3年,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22.6%,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农业设施化程度达到34.2%,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各级粮食生产功能区4984个、面积46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622个、面积280万亩。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基础更加稳固。

      五是农业发展活力提高,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全省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育,合作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全面提高。目前,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重达到54.9%,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05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47.4%。与此同时,我们大力推进农业公共服务均等化,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截至10月底,全省共有12077个村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占总村社数的40.92%。农业发展的后劲和农民基本权益保障程度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提高。

      记者:现在有个热词叫“新常态”,如何理解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常态?

      史济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相应地,农业经济领域也将展现出一些新的发展态势。包括农业发展速度放缓,农业经济总量增速以及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当然,这个下降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会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继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兴起,优质安全和特色品牌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农业功能进一步多元化,农业及其产品功能性开发增强,养生保健、休闲观光、体验娱乐、教育文化等效用不断凸现,生活、生态、文化功能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生产合作化、服务社会化、经营规模化以及手段科技化、机械化、信息化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技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升。

      这些新的发展态势,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也增加了工作上许多新的压力。比如农业在GDP中占比下降,如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和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农业稳定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比如在农业结构优化进展中,如何发挥科技的作用,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再比如在农业功能多元化开发中,如何防范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确保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供应,等等。适应新趋势、新变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强改革创新驱动效应,任务非常之重,需要不断克难攻坚,需要不断更新发展的理念、工作方式和政策举措。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破除发展难题,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记者:适应新常态,需要新理念。您认为当前浙江农业在发展理念方面应该如何把握?
史济锡: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业发展实践表明,一种旗帜鲜明的理念,对于凝聚共识、统一行动具有重要作用。新常态带来了新任务、新要求,确实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今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的创建“两美”浙江的决定中强调,要继续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主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这是农业现代化方向的战略性选择,也是农业发展任务的清晰布局。

      建设“两美”浙江,农业必须置身其中。为此,我们提出了“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和“产管并举促提质、安全放心美生活”的发展思路,我们将其简称为“两美”农业。“两美”农业的目标切合浙江资源特点和产业状况,切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选择,切合人们对农产品放心消费的愿望,也是我省农业在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两美”农业建设,必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产生积极影响。

      推动“两美”农业发展,重中之重要确定生态立农、生态兴农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千方百计推动投入清洁化、精准化,生产过程无害化、标准化,生产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循环化,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为建设绿色农业强省创造有利条件,为生态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百姓生活改善和消费升级奠定扎实基础。

      记者:在生态立农、兴农理念的引领下,从操作层面来说,您认为要把握哪些关键点?

      史济锡:我们知道,农业是天然的绿色屏障,具有涵养生态的重要功能。但农业生产过程也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农业田间生产,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推进生态兴农,建设美丽田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保护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要融“减量”、“治理”、“清洁”、“转型”于一体,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体系。“减量”是基础。要严格控制、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化肥减量使用;加快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高效农药替代,实现农药减量使用。“治理”是难点。要加快建立耕地质量、生态环境评估和控制机制,研究、落实分类治理措施,防范和减轻对土壤、水体的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土壤重金属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修复,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回收利用,推进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等废弃物从“治理”向“利用”转变,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清洁”是核心。要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扩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积极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物理和生物防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扩大设施栽培,实现农业生产的清洁化、精准化、无害化。“转型”是关键。要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全面推广应用生态循环技术,大力培育生态农业产业,有序开发“三品一标”农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转型升级。

      记者: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经营主体的现代化,下一步浙江在经营主体培育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强?如何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史济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党的十八大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我省在建设高效生态农业过程中,积极推进生产组织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大力引导规模化经营发展,着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省经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共有1576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338家,成员121.5万个,县级以上农业骨干龙头企业7700家,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下一步,主要是着力优化主体架构,努力形成多类规模化经营主体共存互补、各种经营方式协同发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新格局。一是坚持改造升级和新兴创办并举,全面推进家庭农场发展;二是以推进合作社信用体系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发展联合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发展;三是按照扶大、扶强原则,引导扶持一批起点高、带动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四是坚持多元化、社会化要求,大力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新型经营主体是农业现代化舞台的主角,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一方面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强化市场化手段的作用,引导土地、人才、资金、科技等要素向新型经营主体汇集,为其发展壮大输血强身;另一方面是发挥好政府调控作用,推动各项扶持政策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成长成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一方面是根据农业不同行业和生产环节,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定位,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创建,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创造机会。

      记者:历经多年快速发展,浙江农业成效显著,但有些领域矛盾积累较多。浙江农业如何进一步增强克难攻坚的动力,提升转型发展的活力?
史济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的决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描绘了改革路线图。破除当前我省农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也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当前我们主要考虑从六个方面着手发力: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既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强化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又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扩大承包经营权权能实现,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改革。围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多路共进、量质并举、多位一体,进一步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分工分业,着力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形成各类主体融合的立体式复合型架构。三是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围绕建立健全“确股到人、权跟人走”的农村集体财产权利保障机制,推进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造,建立健全股权流转、抵押、继承、担保等制度。四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着重解决农业科技应用前后两端问题,前端是自主创新问题,既要瞄准前沿,也要注重实际;后端是转化应用问题,一方面要提升农民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科技推广能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五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巩固传统营销模式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动营销主体与生产主体的直接对接,缩短农产品“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六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动构建多层次、多形式、良性竞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探索扩大抵押产品,大力推行信用担保机制,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贷款难、风险大、保障弱问题。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化解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为克难攻坚增添动力,为转型发展提升活力。

      记者:下一步省农业厅将如何更好地发挥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史济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体系是我们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现代化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之一。今年开始,省委组织部已将评价结果列入对市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我们也将其列入对各地农业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评价体系就好比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方向,有利于上下形成合力,全省一盘棋发展。
评价结果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下一步,在市、县(市、区)层面,重点是总结剖析推广先进的经验举措,树立引领标杆;对评价得分靠后的,帮助其分析原因、查找症结,共同谋划提升方案和政策措施,同时指导加大农业政策扶持和项目支撑力度,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加大帮扶和服务,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区域平衡发展。

      在全省层面,主要是强化三个“导向”:一是目标导向,紧盯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值,进一步巩固优势指标,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二是问题导向,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狠下功夫,有效提升“农业主导产业产值占比”、“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重”、“农业劳动力素质指数”等指标,促进全省农业现代化结构协调发展。三是绩效导向,评价最终要以数据、实绩作为基本要素,以能干事、干成事、干事结果作为衡量的根本,我们务必在抓落实、促落实、真落实中把蓝图更好地绘就在浙江农业发展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