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百姓求医不再舍近求远
杭州市中医院刘庆生在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馆专家门诊接诊病人。
日前乾潭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开诊,由建德市一院与乾潭镇卫生院的责任医生、乡村医生组成的联合诊疗团队为病人提供服务。
2013年5月,建德市政府与浙医二院举行协作签约仪式,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浙医二院建德分院,这是我省首家启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项目的医院。
“以前碰到棘手的问题,我们会底气不足。现在有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名号响亮的专家,还建立了便捷的转诊通道,底气自然足了。”说起合作近两年来的变化,浙医二院建德分院院长钟泽感慨颇多。
继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后,位于寿昌镇的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梅城镇的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也先后与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纷纷落地。
专家常驻常往 患者不再费神费力跑杭州
“以前挂专家号,天蒙蒙亮就起床,为赶建德到杭州的第一趟车,有时排一个早上的队还看不上病。真叫折腾。”这是患者吕阿姨早些年进城求医的经历。
2013年起,通过下派常驻专家、定期派遣周末专家和优秀青年医师下乡等方式,大批优秀的城市医生走进了建德。浙医二院专家王丽华的到来,推动了建德区域影像诊断水平大提升;杭州市中医院专家李钢在中医杂病、中医肿瘤、中医男科、中医外科等疾病的诊治上独具匠心,结束了一年的长期派驻后,他仍然坚持每周到分院开设专家门诊;杭州市一医院心内科专家凌峰对心血管诊治有较深的造诣,每周五,在建德二院的专家门诊他都会准时开诊。
不少有“进城求医”经历的患者为这一举措点赞。“现在好了,不用再费神费力跑杭州,在建德我们就能看上省城医院的专家号。”
据介绍,建立合作以来,浙医二院、杭州市中医院和杭州市一院集团共派驻43名常驻专家、9位短期专家、90余位周末专家和11名青年医师。
输血造血并重 技术管理人才一项都不落
在专家的协助下,腰大池腹腔分流术、脑血管造影术、胃癌根治手术、房颤射频消融术等33项新技术与新项目,在浙医二院建德分院相继开展,高难度手术领域不断突破,填补了县级医院的空白。
浙医二院在下沉优质医疗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从患者安全目标、药品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入手,把全世界公认的医疗服务标准JCI标准运用到医院实际管理中。
浙医二院建德分院完善患者的身份识别,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规范高危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制定25项应急预案,设置了6种院内救援呼叫代码,完成20个项目的流程改造。
在杭州市中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德市首个以针灸、推拿等治疗为主的康复病区正式投入使用,杭州市中医院医务科副科长刘庆生带领的杭州市中医院专家团进驻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动带起了徒弟。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建德市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以来,选派16名医务人员到市一医院参加学习和培训。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派出45名医护人员参加为期二年的培训。浙医二院建德分院派出了105名中层干部、科室业务骨干赴总院参加学习培训。以往排队等上大半年才能轮到的进修机会终于有了“绿色通道”。
县级资源下沉 乡镇卫生院成看病首选
70多岁的老陈是一名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病号”,一直住在乡下。年纪大,腿脚不太利索,让他觉得跑新安江看专家门诊很头疼。当负责随访的乾潭卫生院慢性病防治首席管理医生邵纯告诉他,以后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县级医院专家的服务后,老陈舒了心:“看老毛病,终于可以不出乡了。”
2014年,建德市在梅城、杨村桥等6个乡镇卫生院推行“慢性病防治首席管理医生制”试点工作。由市级医院派出3至5名心血管科、内分泌科副高以上临床医师组成的专家组,乡镇卫生院选拔2名优秀医生担任慢性病防治首席管理医生,乡村医生参与其中,在乡镇卫生院的联合诊疗门诊共同出诊,为病人制订治疗方案,对病患进行追踪随访,并对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带教。得益于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制度的建立,一大批“老毛病”患者在家门口也能看上专家门诊。
在省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县的基础上,县级资源下沉到中心镇的工作举措,发挥了市级医院的核心带动作用,“医疗服务下乡工程”得以实施。大同、乾潭两家中心镇卫生院分别与建德市一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迎来了护理、骨科、心血管科等科室的派驻专家,从医院管理和重点学科建设着手,带动中心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提升。
持续实施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也为“医疗服务下乡工程”铺平道路。建德市依托浙医二院建德分院组建了检验、影像等诊断服务中心。离建德主城区最偏远的李家卫生院只有一名影像技师,只能拍片但没有诊断报告的权限,“中心”的建立解决了基层影像人才不足问题,实现了专家远程实时诊断。乡镇卫生院设备采购和经费补助办法则为乡镇卫生院逐步淘汰“老爷机”提供了保障。
据介绍,目前建德6家市级医院已有4家和城市三级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覆盖新安江主城区和梅城、寿昌等中心城镇,目前3家医院运行情况良好。(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