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一户一策一干部”点“土”成金

27.01.2015  13:35

林业科技干部麻建强(右)等正为农民指导毛竹增产技术。

  梅相贞家里种的70亩油茶林里套种白茶,新增年收入16万元;章仕斌家里原来一年产笋1400多斤,现在年产4000多斤;王子龙家里养护香榧林200株,2014年香榧初产200斤……
  说起这些喜事,农户们都会告诉你,这多亏了林业局的一项举措——“一户一策一干部”。
  去年以来,建德市林业局面向24户林业种养殖大户推出科技帮扶活动,采取“一名领导牵头、一名专家带队、一个团队服务”的方式,按照“帮扶对象不致富增收、帮扶干部不脱钩”的要求,为农户送政策、送服务、送技术。这不仅让一批毛竹、油茶、花卉苗木、香榧等种植大户和野生动物养殖大户尝到了甜头,还带动低收入农户富民增收,林业科技干部也更吃香了。

   筑好一条路,收入翻了好几倍,让“竹痴”腰杆更硬
  靠竹吃竹,三溪村有1200多人,村里种竹10多年,每个户头50%以上的收入来自毛竹,修路、招商引资、办竹品企业,包括日常的话题都围绕一个“ ”字,村民们都成了“竹痴”。
  “多亏市里的科技干部,又碰上好年成,才有了今年的好收益。”在李家镇三溪村,村民章仕斌一见到记者就有掏不完的心里话。最近他和老婆徐金兰一直都在竹山上忙,他家60来亩的竹林,从原来一年产笋1400多斤,发展到现在4000多斤,收入翻了几倍。
  “要赶在早些年,这是办不到的。”章仕斌讲的 “办不到”,不是竹林不给力,而是林区道路不方便,他家最远的竹林一个来回就得走上6里路,竹子出山、竹笋出山,都得肩挑背扛,一天来回一趟已经很不错了,费工费力不说,有产量却没产出。
  “市里的林业科技干部看到了问题,不断奔走争取,现在村里修好了18公里的林区道路,村民也能用车子去拉了。”竹林道路的通畅,让竹农们少了很多麻烦,还一下子降低了劳动成本,毛竹外运方便,出产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是麻指导给咱撑了腰,让我们这个竹子专业合作社的腰杆更硬了。”作为村里的书记和毛竹专业合作社社长,党员“竹痴”付水福由衷地感到高兴,麻建强等林业科技干部除了帮修路,又指了一条增产增收的好路子:竹农尝试发展笋竹两用栽培技术和“一竹三笋”生产技术,亩均效益从原来的500多元提高到1200余元,加上每年合作社牵头做好管理竹林,做好全村竹子的收购、销售,合作社在竹农里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与三溪村的竹农一样,十几年前放下自己的木匠手艺,投身竹山的大同镇江头村村民吴有华一家发展了400多亩竹林。在林业科技干部翁春余的指导下,不仅自家的竹林年产30万吨竹材、30多万吨竹笋,他还组建了营林服务队、森林消防队、营林服务专业合作社,帮助周边的林农促发展,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竹子种植大户。

   修好一根枝,长势五年终结果,让“树痴”信心更足
  跟着科技干部邵慰忠去杨村桥镇龙溪桥村走访林农,一到户头,邵慰忠就没影了。原来,一直精于美国薄壳山核桃培育技术的他,早就上树修枝去了。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而爽朗的笑声从核桃林里传出来,随后便看到一位头发花白、两颊通红的老妇人走出来:“我就是余桂花,杭州人,是这个基地的主人,我55岁了,就是喜欢干事业,在这片土地上投入了我的全部积蓄,多亏这些林业科技干部,让我分分钟能找到安全感、踏实感。
  余桂花就是这片林子里的“树痴”,她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别看我现在守着这么美的花果山,一开始并不顺利。
  余“树痴”讲述着自己碰到的不少小坎坷:有一次,她发现部分树叶出现枯萎,让她这个门外汉很着急,马上去村里找农户帮忙找问题,农户说也没有啥经验。这时候,她就想到市里的林业科技干部,还好,林业干部郎学军来得及时,毛病也终于找到了,原来是甲壳虫爬到树芯里。在郎学军的指导下,她小心用药,解决了难题,现在已经一年多没再碰上这样的问题了。
  从那以后,郎学军、邵慰忠等林业科技干部,有空就往她这个基地跑,节假日也常去,碰到虫病问题,都能及时处理。曾经一直被认为“光长树、不结果”的美国薄壳山核桃,在林业科技干部“一对一”的指导下,通过良种选育及授粉品种配置技术,去年,这个基地1000多棵美国薄壳山核桃终于结出淡黄色的小果子,这一喜讯让余桂花这个“树痴”更加坚定了干下去的信心。
  在林业科技干部的指导下,她还种起其他的果树,养起了波尔多羊、鸡、鸭,地里还种上羊喜欢吃的黑麦草,种起了蔬菜,尝试着发展更多的林下经济。

   育好一株苗,节省成本280万,让“花痴”事业更旺
  乾潭镇梓洲村,艾利斯玫瑰园展厅,纯天然玫瑰纯露、玫瑰干花、玫瑰手工皂、玫瑰酒、玫瑰酵素等玫瑰系列产品一应俱全,玫瑰园庄主任生远显得颇为自豪,面对这份美丽的“花的事业”,叫他“花痴”,他一点儿也不见怪。
  自2010年下半年开始建园子,现在他仅在省内就发展了5000多亩种植基地,实现了从育苗、种植、生产、观光休闲一条龙的联合示范园。
  “发展得这么快,离不开市里林业科技干部的指导。”聊起创业背后的故事,他谈到了市里的林业科技干部刘学松。
  为了能把“花的事业”做得大一些,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插苗不成功,他还得到市场上去购买苗,不仅自己发展慢,也没能耐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刘学松的到来,让他找到了“救星”。
  刘学松帮他找到了插苗失败的“病根”,又帮他做好育苗时间管理,从粗放型到精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成本,玫瑰苗从原来的6.8元一株,下降到近3元一株,按已经育苗成功的70万株算,就节省成本280多万元。
  有了好苗,“花的事业”才能越做越大,他不仅注意用好江苏、山西、山东等省外种植基地,现在,寿昌镇、乾潭镇、钦堂乡和周边桐庐、浦江、兰溪一带的玫瑰种植大户,在他的带动下也逐渐发展起来,很多村里的低收入农户和老人有活干了,也能赚到不少钱补贴家用。
  在刘学松的指点下,这位“花痴”园主又做起了“鸡将军”、“鹅司令”,在玫瑰花丛中,这些吃着玫瑰花长大的鸡宝宝、鹅宝宝,已成为市场的新宠儿。(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