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上的胜利剧院 你多久没去了

14.10.2015  08:41

    这是杭州最后一家保留原貌的老剧场,今年它80岁了

    已持续五年的“戏曲金舞台”正在进行,接下来还要连演三出越剧

    1937年,那时叫东和剧场。

    晚上8点半,一对年轻的情侣从延安路279号胜利剧院里走出来。刚看完一场《港囧》的他们,满脸挂着笑,“简直跟包场一样,爽!

    昨晚,这对逛西湖路过这里的情侣,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延安路上这家门面不大、名字很响的老剧院,竟然还有电影放映厅,就顺路进去了。和许多杭州人一样,他们印象中的胜利剧院,是演越剧的。事实上,就在他们看《港囧》的同时,隔壁的剧场里正在上演浙江越剧团的《胭脂》,看越剧的大叔大妈们挤满了场子。

    这是胜利剧院“戏剧金舞台”系列演出之一,这个系列到今年已经是5周年。接下来的几天,浙江越剧团还要连演3场大戏,本周五晚上的《碧玉簪》,必然又是戏迷发烧友热捧的场子。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家西湖边的老字号剧院,正悄悄度过了它80岁的生日。

    最后一个

    保留原貌的老剧院

    延安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的中段,平起的高楼,通达的地铁,更换的店铺,面貌时刻变化着。唯有胜利剧院,亘古不变地矗立在那里。

    在许多头发花白的老杭州的记忆里,他们在这里看过电影,追过越剧明星。在年轻人和“新杭州人”的印象里,“胜利剧院”是公交站牌上的那个名字。

    叫一辆出租车,跟师傅说:“我要去延安路,胜利剧院。”未必是去看戏,因为那就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地标。

    杭州的许多新老剧院都在大改特改。西湖电影院在重新装修,武林小剧场已经翻新完毕,连杭州大剧院都在改头换面。唯独这80岁的胜利剧院,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在飞速变幻的信息社会里,默默地唱着《碧玉簪》。

    最大的变化,可能就是今年新开的电影厅,以及上演了5年的“金舞台”系列。

    回首过去,这家老字号昔日的辉煌灿烂,早已沉淀在岁月里,变成杭州人心中的符号。

    开业剪彩的

    是民国女神阮玲玉

    时间倒退到80年前的1935年。新年伊始,西湖边人头攒动。

    “民国女神”阮玲玉和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之子黎铿,一起来到杭州,为一座新开业的豪华剧院剪彩。这就是胜利剧院的前身——联华大戏院。

    在浙江文化圈,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在此之前,浙江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戏院。这个戏院,成为当时全省最高档的大戏院。阮玲玉剪彩之后,她主演的电影《神女》,在杭州连映16天。

    “其实胜利剧院最早的时候,就是电影放映和舞台演出并重的。开张以后,就成了杭州人文化生活的地标。”胜利剧院总经理沈振天告诉记者。

    接下来的故事,有点像电影《霸王别姬》。

    这座西湖边的剧院,在80年的岁月中,一直改换着头顶的旗号,和舞台上轮番登场的主角,见证历史的风云变幻。

    1937年12月,日军分批进入杭州。次年,联华大戏院被日本人改名为“东和剧场”,每周2天放映日本影片。1939年,又改名为“中华大戏院”。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剧院,将“中华大戏院”改名为“国际大戏院”。因为政府亲美,国际大戏院与米高梅、派拉蒙等八大公司签订合同,专映好莱坞影片。

    那个时候放映的好莱坞影片,全是原版的,只有少数人看得懂。

    1946年11月,影院特别推出了“译意风”(同步翻译设备),就是民国时代的“字幕组”,让平民百姓也能看懂外国影片。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郑琳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