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前羊锅节昨日开锅 掏了27年羊锅的人给你讲讲羊汤江湖
11月11日,第九届仓前羊锅节如期开锅。自2006年开始举办,羊锅节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大、参与度高、影响力广的一项节庆活动。
开锅仪式的活动延续“爱心”主题,落户仓前的新居民、创业者、空巢老人、低保户将一起为羊锅宴开席,仓前本土舞龙、舞蹈队伍还会现场表演助兴。
羊锅村里弥散着温暖的羊膻味,俘获着每一个空洞的胃。食客们从四面八方驱车而来,把双向单车道的村路堵成了周五的中河路。每年的这个时候,羊锅故事都在如期上演。
历史
葛巷村光阴
倪小明家的后厨里站着两只一米五高的木制“淘锅”,锅底不时添进煤炭保持火力。20多只羊被对劈成两片,整齐地码在每只锅中,已经煮了4个小时。他捞出半片整羊,切片、上桌,长勺舀出的浓汤,倒进了堆满羊杂碎的锅里。
倪小明50岁了,这勺羊汤,比他的年纪还大。
倪家的旧居在文一西路北侧的葛巷村,如今已是一片新楼盘。儿时的家门外有一口石块垒成的深井,井边栓着几根麻绳,钩连着井底的坛子。
夏天一过,倪小明就跟着父亲把井底的坛子捞上来,解开扎好的口子,晃出里面清凉的羊汤。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羊肉属温补食物,夏天消费量骤减。“羊汤浸在井水里,整个夏天都不会坏,天凉了捞出来加水加料继续煮。”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井水成了保护老汤的唯一依赖。“我从小就没见我家的井枯过,记得奶奶说60年代大干旱,很多井干了,河里能走人了,只有我家的井还有水,附近村民都来我家打水。”
这口井,老得连倪小明的奶奶也不知何时挖的,大概是倪家祖辈开始熬出第一锅羊汤的时候就在了。羊锅的味儿,比他家的老井还要老。
余杭本地文史工作者葛犇程考证过,“掏羊锅”在仓前有100多年历史了,能追溯到的“羊锅祖师爷”唤作“冬坡老人”,而真实身份已无从查证。
冬坡老人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葛巷村,村里有很多农户专门从事活羊收购、羊肉屠卖的活计。冬坡老人以卖红烧羊肉为生,生活过得清苦。过年时,他把家里的山羊杀了做红烧羊肉,羊肉下锅了才发现没钱买酱油,只好放些盐将就一下做成白切羊肉,然后拉到仓前街上卖。没想到这种只加盐的羊肉口味独特,大受欢迎。
于是,冬坡老人干脆只卖这种白切羊肉,还取名为“冷板羊肉”。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村里养的羊都卖给了他。剩下的羊杂丢了可惜,冬坡老人就全放到大铁锅里,用煮过羊肉的汤来炖,请全村人一起来吃,掏出什么就吃什么,这便是流传至今的“掏羊锅”。
故事
羊锅的复兴
葛巷村的村民们跟着冬坡老人学手艺,逐渐把羊锅发扬光大,引得整个余杭都趋之若鹜。羊锅一代代传下来,甚至还演绎出乾隆御书的故事。据说乾隆微服出行,在仓前遇到卖羊肉的羊老三,后者一时找不到足够的羊肉招待,只好把汤里的羊杂碎掏了出来。大饱口福的乾隆御书“羊老三羊锅”,自此羊锅成为了“御锅”。
掏羊锅的本事,就这样渗透在葛巷村每个人的血液里,每一代的羊锅好手们似乎一拿勺就会掏了,甚至不用专门教授。
在倪小明小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村里卖掏羊锅并不兴盛,传承手艺的人家不多。因为父亲一直靠羊肉买卖为生,他一出生就开始看老爸杀羊、做羊锅了。从懂事起,他就帮父亲打下手,从准备食材到下锅、起锅,在潜移默化中练了十多年手艺,又好像从来没正式学过,自然而然地就会了。
直到23岁之前,倪小明都不知道自己会以羊锅为生。19岁刚出来工作的时候,买了货车跑货运,但是发现做货车司机赚的辛苦钱远不如做羊肉买卖,便回心转意了。从小的熏陶让他根本就不必从头学,上灶台就会掏了。
2006年,葛巷村里还有十多户人家在掏羊锅,仓前镇政府在仓兴街上临时搭建了一排铺子,操办了第一届羊锅节。大家准备了一个星期,在各自家里做好,装在桶里去贩卖,天天都销售一空,获得追捧。
打那之后,羊锅的美味一传十、十传百,不时有各地食客特地来村里掏羊锅,村民们直接在家里摆开了桌子。第三届羊锅节时,则搬进了现在的羊锅村,重拾手艺的村民越来越多。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方舒 通讯员 钟佳菲 文 通讯员 王宁 摄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