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陈岛的光辉岁月
大陈岛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东部,陆域面积14.6平方公里。自1956年1月全省467名青年登岛垦荒创业以来,两代大陈岛人发扬和传承垦荒精神,不断给这座小岛注入发展动力。
那段艰辛的垦荒岁月没有被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大陈岛和老垦荒队员。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大陈岛视察并作出了“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2010年4月27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门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指出“大陈岛正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相信今后的发展会更好”。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台州市椒江区12名小学生回信,向他们的爷爷奶奶、乡亲们问好,并勉励他们努力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作为的新一代建设者。
图为大陈岛风力发电站。王鸣 摄
凋与兴:荒岛变成乐园
60多年前,大陈岛还是一片荒芜、凋敝的景象。登岛的青年垦荒队首要任务就是开发土地,种上庄稼,发展畜牧生产。
“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是垦荒队员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年下来,垦荒队在缺乏技术、生产经验和遭受强台风袭击的情况下,在驻岛部队的帮助指导下,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番薯、川豆、马铃薯和各种作物的冬种、春播任务,还盖起了猪、兔、牛、羊畜牧场,植下了第一批果树苗。
经过5年的垦荒建设,1960年7月,大陈岛农、渔、牧、副业生产开始蓬勃发展。新开垦土地1000多亩,并种植了番薯、麦子、花生、马铃薯和蔬菜等农作物,产量是1956年的9倍,猪牛羊兔等畜禽的饲养是1956年的10倍多,1960年的渔业捕捞量是1956年的6倍,岛上蔬菜实现了自给自足。
虽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这些年轻的垦荒队员,始终充满斗志、积极进取。“遇到什么困难,大家就开展劳动竞赛,比啊,拼啊,越是艰苦越快乐,没有一个人退缩。这种精神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老垦荒队员李京洲说,大家只有一个信念:为把大陈岛建设成美丽的家园,哪怕天天粗茶淡饭,也要开创一片新天地。
1963年出生的吴万福是垦荒人的后代,如今已在椒江区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了30年。当年,老垦荒队员李京洲担任大陈镇工业办公室主任后,他曾和李京洲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不仅在工作上手把手教我,还经常叮嘱我工作上要吃苦,生活上要节俭,还要勤奋学习,不懂就问。”回忆起当年的垦荒故事,吴万福记忆犹新。
60多年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在两代垦荒者的努力下,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18年,大陈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实现渔业总产值7.4亿元、海水养殖产量8370吨,上岛旅游人数14.3万人、旅游总收入8000万元。
全国海洋经济开发建设示范岛、国家级生态镇、国家一级渔港、全国能源开发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一项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成为大陈岛绿色发展的金名片。
蓝与绿:擦亮生态底色
4月17日,满载400多名旅客的“东镇山轮”缓缓靠泊码头。记者走出舱门眺望,不远处的大陈岛郁郁葱葱。
上岛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梅花湾。这里是岛上的中心街区,大陈岛上许多居民都聚居在此,梅花湾畔店铺林立,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一应俱全。
华灯初上,梅花湾畔热闹起来。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过去的梅花湾污水直排大海,海域漂浮着垃圾,电线如蛛网,房屋破旧。近年来,大陈岛实施海岸线修复工程,通过改造房屋外立面、修整道络、路灯亮化、截污纳管,梅花湾面貌焕然一新。
大陈镇组织员陶钺介绍,目前,岛上已启动第二轮海岸线修复工程,计划整治修复岸线2500米,包括景观墙、沿街房屋立面改造、防浪墙加固、道路景观绿化亮化、老船厂改建等,进一步改善海岸线生态环境。
大陈渔场是浙江省第二大渔场。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大陈不忘坚持生态之路。“靠海吃海,也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恢复海洋生物资源。”大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靠着这种理念,大陈岛成为省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并启动建设海洋牧场。据了解,大陈岛已陆续投放人工鱼礁426个,建成鱼礁规模10.5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当地还通过建设人工藻场、增殖放流等措施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据统计,大陈岛海域共建成藻场面积12.58公顷,放养大黄鱼、黑鲷、毛蚶等苗种7.46亿尾(只、粒)。声纳扫描与潜水调查结果显示,鱼礁建成区域已增加89.8吨附着生物量,并有鱼虾蟹类聚集。
大陈岛垦荒纪念碑,是当年全体垦荒队员在此宣誓后,举锄破土而建。如今,这里青松挺拔、绿树成荫,大陈岛全貌尽收眼底。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陈岛仅生长着零星的沙朴、香樟、黑松、桑树等树种,全岛树木不足千棵。
垦荒队员上岛后,植树造林、海岛林业生产开始逐步发展。“短短数年,岛上已营植成片黑松,大片宜林荒山得以开发。经过军民数年努力,大陈岛造林的树种,也由过去单一的黑松发展到10余种。”椒江区林业特产总站站长张云生说。
经过长期造林育林,大陈岛基本建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防护林体系。“1984年岛上森林覆盖率为21%,1989年森林覆盖率为39%,1997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3.6%,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8%,2016年上升到63.6%。”张云生如数家珍。1993年10月,大陈岛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2014年1月被评为省级森林城镇。
巍然挺拔的甲午岩,是两座伸入海水的巨石,素有“东海第一大盆景”之称,也是大陈岛地质公园的标志性景观。地质遗迹调查显示,大陈岛以海岸地貌景观为核心,蕴含火山岩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等多种地质遗迹,共有30处地质遗迹景观。
椒江区自然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2016年,大陈岛省级地质公园建设启动,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划定地质公园面积32.3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7.2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8平方公里。如今,这里已建成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观光游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岛地质公园,岛上游客人数、旅游综合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岛内的旅游餐饮、住宿业发展。
人与岛:共沐改革春风
抛下生态饵料,不一会儿,成群的大黄鱼便从水底露出水面抢食。
在大陈岛附近海域,一根根钢管桩打入基岩,挂上铜网,筑起了一道道海上“围墙”,这便是围海养殖黄鱼项目。“搞人工养殖也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少捕捞就是少破坏。”项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项目围海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全部养殖黄鱼,目前年产量600多吨。
大陈岛87%的户籍人口是渔民。“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春风,让岛上群众享受到了改革释放的红利。
海风把周海华的皮肤吹得黝黑,从椒江城区来到大陈岛从事黄鱼养殖,他和这个海岛结缘已有18年。
“政府让企业做到‘只跑一次’,为我们养殖节省了两个月时间。两个月时间黄鱼可以长3两,我们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周海华不禁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点赞。
原来,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周海华成立了台州市椒江区汇鑫元现代渔业有限公司,需要取得水产养殖用海的《海域使用权证》《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这两本证不仅公示期长,而且均需要现场踏勘,两证分办起码要100天,还得跑上多次。
为了方便群众办事,原椒江区海洋与渔业部门主动对办证流程进行瘦身再造,水产养殖需要的《海域使用权证》和《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实行“两证合一”,审批办理同期公示、同期踏勘。改革后,办理时间从两证分办的100天缩短至30天。
很快,周海华领到了椒江区第一张“两证合一”的证。在《海域使用权证》后,多了一页备注页,替代了原先的《水域滩涂养殖使用证》。
2018年9月6日,原台州市国土资源局椒江分局和椒江农商银行在大陈岛举行了“一窗受理,延伸服务”不动产抵押登记启动仪式。大陈岛居民足不出岛,就能在家门口的银行网点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仪式结束后,大陈岛居民王先生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不动产权证和身份证,在银行网点办理了这一业务,成为了大陈支行不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的第一名客户。在填写好借款合同、委托书、不动产抵押申请书以及财产清单,并交由受理人员后,王先生被告知已经完成了业务办理,仅1天就收到了贷款。
如今的大陈岛,宛若一颗东海明珠,熠熠生辉。在垦荒精神的指引下,大陈岛人信心满满,正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这一目标大步前行!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