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非遗在保护传承之路上不断闪光
平阳——“东南小邹鲁”,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相当丰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许多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却渐渐流失。近年来,通过各级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平阳非遗在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突显出传统文化之光,连续荣获“浙江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称,非遗项目挖掘、传承人扶持、传承基地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
一是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平阳扎实有效地开展非遗普查工作,2008年先后通过温州市和浙江省的验收,得到专家和领导的肯定。安排专人从事非遗普查工作,全县共收集非遗信息59519条,制作调查表2758个,编撰汇编本32卷。近年来,以县非遗保护中心为业务单位,联合镇乡文化服务中心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非遗普查工作,重点调查濒危项目,深入调查重点项目。
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近两年,平阳利用现有的非遗资源,在传统节假日、文化遗产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交流活动,举办品非遗逛庙会26场、非遗进校园活动30场、民俗汇演23场,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肯定。开展和剧、白鹤拳、太平钿剪纸等培训班,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同时,组织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参加市级、省级各类文化汇演、艺术节活动,进一步扩大平阳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不少好评。
三是保护各级非遗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平阳参照省市要求和做法,及时公布县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截至目前,县级以上非遗名录103项、市级以上非遗名录68项、省级以上非遗21项、国家级非遗4项。县级传承人98位,市级传承人70位,省级传承人33位,国家级传承人2位。市级传承基地6个,省级传承基地1个。目前,对省级以上非遗名录采取了“八个一”保护政策,即“一个保护方案、一个专家指导组、一个工作班子、一个传承基地、一个展示平台、一套完备档案、一册普及读本、一项配套政策”,市县级非遗名录也有相应的保护计划。健全非遗档案,妥善保存非遗资料。编纂发行《鳌江划大龙》、《温州蛋画技法》、《白鹤拳》、《平阳木偶戏》等非遗书籍。
四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的基础设施。建成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占地面积190多平方米。该馆主要通过图文展示、实物展示、制作展示、剧场展示和数字化展示5个方面,展示、宣传平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设有20幅精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图板,展示的实物包括木活字印刷术(模板、字块)及作品、太平钿剪纸、头发吊灯等60多件。定期邀请民间艺人来本馆现场展示。在小剧场内举办相关展演活动。运用电脑、电视、音响、灯光等设施,实现数字化展示。截至目前,已举办展示展演活动共100场,参观人数多达2万人。
另外,现已建成平阳木偶剧团木偶戏传承基地、单档布袋戏传承基地、白鹤拳传承基地、温州鼓词传承基地、五枝拳传承基地、和剧传承基地、木偶戏传承教学基地等7处县级以上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