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文化礼堂成为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

12.08.2015  10:10

  平阳县坚持“建、管、用”一体化,打造农民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建设思路,创新机制,以突出内容为魂,以服务为王,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基层群众文化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平台,两年来建成文化礼堂50个,覆盖全县10个镇(乡),受到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批示肯定。

  一、文化休闲娱乐主阵地

  按照“有阵地、有经费、有人员、有队伍、有活动”标准,建立健全文化礼堂常态化管理机制,真正将文化礼堂打造成农民文化休闲娱乐主阵地。

  一是做好免费开放,吸引群众进堂“消费”。文化礼堂与宗祠等原有设施共建共享,群众有情感认同,且大都在人口聚集地,同时整合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等文化设施资源,为常态化运行打下良好基础。县财政每年投入基层文化设施运行和活动经费200万元,每周免费开放时间达40小时以上,常态化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文化礼堂成为农民农忙之余的主要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两年来累计接待群众约10万人次。

  二是强化人员保障,让群众享受“驻堂”服务。除选聘建立文化辅导员、时政宣讲员、科技指导员、舆情信息员等文化礼堂“八大员”队伍外,“筑巢引凤”吸引社区(村)业余文化团队进驻礼堂,参与设施管理并定期开展活动。2015年,县文化部门进一步创新思路,计划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每个文化礼堂配备至少一个服务人员或团队,签订合同实行“驻堂”服务。

  三是开展常态活动,培养群众休闲娱乐习惯。结合“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重点锁定文化礼堂,每年送戏200场、送电影6000场、送书1万册、送展览讲座100场。加大群文活动开展帮扶力度,引导基层群众自办文化,2014年平均每个礼堂每月举办各类群众“自娱自乐”文化活动两场,全年参与群众超过2万人次。

  二、文化传承保护主课堂

  推动单纯文化活动场所向综合精神家园“华丽转身”,突出文化礼堂教化功能,使礼堂成为理论政策宣讲、主流价值弘扬、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是打造礼堂自己的讲师团。开展县文化骨干“六个一”文化下乡活动,即联系一个礼堂、研究一个课题、引领一个团队、创作一个精品、举办一个讲座、策划一个活动,定期开展党政方针、文化、科普等讲座培训。同时,深入实施“百名乡土文化骨干培养工程”,开展县本级—镇(乡)、镇(乡)两级“双百”结对帮扶活动,以县本级人才优势资源全力帮扶基层建立优质讲师队伍。两年来,结对帮扶礼堂文化人员2000人次,举办免费讲座50场,受惠群众超过10万人次。

  二是让礼堂讲述群众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村庄依赖不同的村落文脉,因地制宜打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礼堂。除当地村规、家训、名人外,平阳还打造出顺溪古民居文化礼堂、青街畲乡文化礼堂、山门红色文化礼堂等多种特色礼堂,通过实物与图片展示,让礼堂成为展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生动画卷,以述说自己的“故事”增加群众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

  三是让礼堂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整合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结合当地重大节庆时点,将礼堂作为非遗传承活动主要基地,2014年举办“品非遗逛庙会”非遗传承活动15场,以动态的方式将传统非遗项目生动地呈现在普通群众面前,参观群众超过5万人次。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文化礼堂展示展演活动,两年举办30场。

  三、文化展示展演主舞台

  文化礼堂投入使用以来,不仅成为农民文化休闲娱乐主要阵地之一,更成为展示当地精神文化建设成果、农民生活日新月异的重要平台。

  一是农民“自娱自乐”展示农村生活新气象。“种文化”“送文化”并重,倡导群众参与文化、自办文化。同时,加大基层文化人才和农村文艺骨干培训辅导,提升活动组织和创作能力。深化落实《关于进一步扶持社会团队,提高文化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全县200余支文艺团队进行分类指导帮扶,将社会团队逐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采购范围,鼓励其参与各类文化节庆、惠民演出、广场文化等活动,积极为社会文艺团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免费点单”服务让礼堂有自己的后备“节目库”。  依托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文化T台”惠民品牌,以县本级提供服务菜单,文化礼堂免费点单方式让城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两年来,在全县文化礼堂举办乡村艺站、最美乡音、春节欢乐送、文艺精品基层巡演等品牌活动200场,参与群众超过20万人次。

  三是“一镇一品”展示独特民俗风情魅力。顺溪古民居、青街畲族文化、山门红色文化、腾蛟名人文化、鳌江大龙文化、万全农耕文化、南雁山水等,在做好文化礼堂展示的同时,全力打造青街“三月三”风情旅游节、鳌江大龙艺术节、山门红色文化节等镇(乡)“一镇一品”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变静态展示为动态互动,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