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建成全国首家县级数字档案馆
二是稳扎稳打,逐步调整落实。启动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以馆藏档案全面数字化项目带动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建立案卷级目录297866条、文件级目录3295346条,完成1940万页的扫描量,建立35个专题数据库,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参照国家标准B级机房的设计标准,于2012年建成专用主机房,实现从没有机房到专业专用机房的跨越;海宁档案网(因特网)全新改版,海宁数字档案馆系统(局域网)面向社会提供档案查询利用,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平台(政务网)在全市形成三级联动效应,“三张网”齐头并进;探索开展电子文件的在线接收归档管理,完善数字档案馆工作机制和体制,实现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以及分层次多渠道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社会共享服务。
三是厚积薄发,顺利通过测试。经过近五年努力,海宁市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机房硬件配备合理,运行稳定;各系统流程顺畅、功能齐全、操作便捷;建成三网三库,档案资源数据规范、管理有序;档案共建共享工作按照 “一级部署、三级运用”的原则,形成了以“四个一”为核心的档案利用服务体系;馆藏档案远程利用异地出证服务平台操作便捷,服务深化,市档案馆、立档单位和村(社区)实现三级联动。形成了具有海宁特色的档案资源建设、保存、利用、共享和安全体系,系统建设规范、技术选择合理、整体水平先进。2015年10月经过国家、省、市级专家组两天的测试,高分通过国家数字档案馆测试。
四是重整步伐,用实用好系统。建成国家数字档案馆是海宁市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一个用数字档案馆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的新征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使用档案共建共享利用平台,扩大数字档案馆的覆盖面,基本实现“一人查档,全市通办”的目标;注重成效,强化指导,将数字档案馆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模式融入日常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发挥数字档案馆辐射功能,加快融入“平安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大局;继续探讨档案共建共享共用实现方式,全面深化数字档案馆利用深度和广度,推进档案信息化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
(海宁市档案局 张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