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把非遗融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10.05.2018  10:46

  脸庞吹过咸腥的海风,满眼是挂满渔网的低矮平房……印象中那些简陋的渔村形象在舟山嵊泗已经很少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经过专业调配外墙色彩、画满渔民画的居民小楼以及经过创造性转换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诸多要素。5月9日,舟山市非遗融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现场会在嵊泗举行。记者沿着环岛公路走访的4个乡村都已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创造性转化非遗中涉海的内容,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天然的渔村要有天然的景色,所以会城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主打非遗中的渔业生产用具。”会城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岛公路是休渔期渔民晾晒、修补渔网的主要场所,渔民们一边在路边工作,一边向游客展示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渔网编织技艺,非遗于无声处向外传播。用渔具蟹笼制作的路灯罩,用船上的绳结制作的路边围栏,在会城村里到处可以看到。这些以前只在船上或者只有少数人掌握制作技艺的非遗元素,如今成了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会城村的变化只是嵊泗诸多渔村发生改变的缩影。自舟山2016年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来,嵊泗就把“打造最干净、最美丽海上花园城市”作为目标,不断增强文化内涵,通过保护和传承非遗,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向“脏乱差”开刀,向“洁序美”转变。截至目前,嵊泗已完成全县31个村庄民居风貌改造,形成“一村一韵”的美丽渔村新面貌,并成功创建1个综合示范岛、4个省级示范乡镇、5个省级特色精品村、7个省级历史文化村、13个市级精品社区。文化、旅游、渔业等相关产业叠加的功能不断显现。

  让非遗融入生活,严格按照“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的要求美化海岛环境、传承渔民习俗、保留渔村风情,是非遗融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对各个乡村的要求。“保护·活化·传承”是目标,核心要义在于保留当地的文化基因,留存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彰显城镇的个性。

  五龙乡边礁村的房子沿山体斜坡而建,从环岛公路上看,几乎每一幢房子都能清晰地看到。村里进行综合整治时,专门邀请中国美院老师对整体环境进行设计,整个村房屋的外立面采用多达21种颜色,从青绿色到赭红色,各种鲜艳的色彩让边礁村格外亮丽。“每一种色彩的运用都有讲究,不但要配合绿色植被,还要和蓝绿色海水相互搭配。”边礁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黄龙乡峙岙村与嵊泗县泗礁本岛只有一海之隔,曾经寂静的村子借助非遗元素,打造了一米街、刘有九渔绳结工作室、东海石村等文化旅游景点,成为游客热衷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非遗元素美化环境,是当地在进行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中采用较多的方式,嵊泗鼓励900余家民宿在建设设计时,尽可能多采用非遗元素,并教会民宿主人用渔民画、渔绳结、海洋剪纸等非遗及其衍生产品提升民宿的内涵,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