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实验课堂打破教材局限

16.07.2015  13:18

  7月15日,第三届“全球教育共同体”国际会议在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举行,围绕的主题是“真实的学习”,来自美国、加拿大、芬兰、北京、杭州等地的教师和专家,共同执教并进行探讨。
  所谓“真实的学习”,和平常的课堂有何不同?真实到底体现在哪里?真实的学习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崇文实验学校的教师团队周向鹏、谭鹏飞、刘璨、陈菲精心打磨的《孔明灯》一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大厨培养模式看“真实的学习
  “一般的学习,都是发生在教室里,跟着教材走的,而真实的学习,是和现实社会相结合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素养,都不会与这个社会脱节,这并不是在否定课本,而是赋予教材新的意义。”全国小学教育联盟执行主任梁国立教授说。
  梁国立是威斯康星大学终身教授,他特别提到了中国的厨师培养模式:“都说中国的餐饮业创新做得很棒,我们的餐厅,基本上三个月就要出新菜,否则很难吸引顾客,所以世界各地对中国饮食文化赞不绝口,这个领域是怎么做到的?我们的厨师,从选菜、买菜、洗菜、切菜,再到各种烹饪,都是亲身实践学习的,而不是背菜谱的。如果我们的厨师都是学教材,学菜谱,那不可能烹饪出美味佳肴。
  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也很认同这个想法,真实的学习其实早在去年就已经开始尝试了。例如上学期关于“”的主题课程,有的同学走访桥,有的设计桥,五六年级的学生还对杭州高架桥现状进行分析,学生给市长写信并得到了市长的批复,还和交通规划局的叔叔阿姨们进行了近距离沟通交流。“这样的课程,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而是一种与社会的对接,以及一种小公民意识的培养。原来,专心听讲的一定是好学生,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今后,这样的课程将进一步在全校推开,俞国娣透露,教材不会是一本书,而是一套方案,老师根据材料和资源进行重新组合,这样一来,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更高了。
  
   项目制课程推进任重道远
  在省厅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小学都在进行课改的探索,而这样一种基于真实世界,有真实目标,有真实对象的项目制课程,或将成为一种趋势。
  不过也有老师坦言,这样的课程模式,短期内推广起来并不容易。最重要的是教师理念的改变,如果只是换了形式,而没有换掉根本的核心理念,那也只是个空壳。其次还缺乏材料支持,教师很难有精力去整合和设计,而当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名学生的时候,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去感知?而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学校要做到一个班级只有20多人,确实很困难。最后还有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往的考试是考知识,但是如今考的应该是素养,“这和学什么教材无关,哪怕是天南地北的两套教材,但是我们考核的都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这样的评价机制才能保证项目制课程的全面实施。
  小学理念走在了前面,是否会导致学生进入中学后,注重学科知识,反而不适应了?俞国娣也透露,确实有学生进入初高中后,觉得心里有落差,“但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人先走出这一步,我们在改,很多中学也在慢慢改变,大家的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跨学科、多维度课程整合成未来趋势
  同课异构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然而此次,却是一种全新的同课异构——国内外老师以“飞行器”为主题,为学生设计真实的、富于参与的项目。崇文实验的四位老师,在多次探讨后,决定将主题定为孔明灯。“这应该说是最早的飞行器了,可以说,中国是最早研究飞行器的国家。”学校科学老师周向鹏说,之所以选择孔明灯,最主要的原因是孩子们都很熟悉,有中国元素,也有历史感,同时也利于动手操作。
  “你们知道的飞行器都有哪些?”“孔明灯为什么会飞上天?”“怎么才能制作一盏孔明灯?”在课堂中,老师学生之间看似拉家常的对话,其实是在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
  这一堂课,从头到尾没有被框死在教材中,既有历史知识,又有科学原理,还有数学计算,同时也有技术与工程的内容,而要设计和制作孔明灯,也就涵盖了艺术和动手能力等。“并不是课结束了这个知识点就结束了,我们后续还会有不断深化的过程,比如怎么才能飞得更高,学生提出方案,实践操作,记录并分析数据等。
  周向鹏说,自己研究过初一和小学的科学教材,发现有非常多的内容是重复的,“如果能够打通学段进行整合,就能提高效率,避免无效学习。”而项目制课程的推出,正是在做这样的整合,这种整合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多的是素养、能力的多维度培养过程,“这将是未来课程的一种代表。”(本站编辑 赵恬恬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