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皇”曾在此谢幕 88岁的中国大戏院今日盛装回归

23.06.2018  14:41

  一座88岁的老剧场,能装载多少故事?

  在上海人民广场附近,有一条窄小老旧的牛庄路。很难想象,这里伫立着中国仅有的两座带着“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之一——中国大戏院。厉慧良、马连良、梅兰芳、孟小冬、李玉茹、周信芳等众多京剧名家名角,都曾在这里登台献艺。

  历尽风雨铅华,几度易主,中国大戏院在历代戏剧人的手中,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从更名为“中国大戏院”的豪情,到一票难求的舞台;从八十年代的戏剧复苏,再到九十年代的多元文化冲击。中国大戏院本身,就是城市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6月22日,中国大戏院经过6年的整修之后,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小说改编的话剧《雪,覆盖下的真相》,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

  前世:“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冬皇”曾在这里谢幕

  位于上海牛庄路 704号的中国大戏院,紧邻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步行街,始建于1930年。88年来,几次易手,先后更名为三星大舞台、更新舞台、中国大戏院、中国剧场,让中国大戏院的命运更加坎坷而厚重。

  1929年,经营大世界游乐场的商人黄楚九,在牛庄路附近租下一块地,建成中国大戏院的前身“三星大舞台”。当时的牛庄路,有着仅次于外滩的繁华。如果说外滩是外国金融家最密集的地方,那么牛庄路对应的就是中国银行家的驻扎地,可以算是名副其实的富人区。落成后的三星舞台,成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之一。

  在剧院林立的黄浦区,大戏院一开业就有着不俗的影响力,硬件设施在当时也能算得上首屈一指:三层上千座的观众席,建筑声学效果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等。众多京剧名家都将此处作为上海的必演地。

  从诞生之日起,这里就是一个众星云集的地方,梅兰芳和梅葆玖父子首次登台,厉家班成名,孟小冬谢幕演出等重要演出,都将舞台定在这里。

  影响最大的一次演出,是1947年杜月笙六十大寿的水灾义演,这场演出汇集了各路名家,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孟小冬等名角聚集,盛况空前。

  在这场十天连演中,“冬皇”孟小冬的两场演出令人备受关注,高达50块银圆的票价被黄牛硬生生抬高了十倍。据当年亲临现场的老人回忆,当时中国大戏院的门口,“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连演的那两晚,在能容纳一千多人的剧场里,退隐有年的“冬皇”孟小冬风采不减,吐字清晰,腔简韵后,喷口有力。就连舞台边上都挤满了人。

  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肯离去,只为能见上孟小冬一面。没过多久,换下戏服穿上旗袍的孟小冬素颜出现在观众面前,在观众的掌声中谢了幕。

  这是公众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素颜的孟小冬,从那之后,孟小冬从此谢别了京剧舞台,离开大陆,彻底消失在公众面前。一曲《搜孤救孤》成为戏坛绝唱。

  上世纪70年代,大戏院只剩八个样板戏重复上演。80年代初期,忍耐已久的观众重新奔向剧场。大戏院老员工徐先生回忆,在那个地铁还未普及的年代:“当时在杨浦,谈恋爱就是男孩子骑自行车搭着女孩子来看戏。”一个多小时漫长车程,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浪漫。

  在那之后,大戏院还经历过两次改造。九十年代后期,大戏院几乎完全丧失原有功能,甚至连新加的电影放映功能也没能坚持下去。开始没落的大戏院面对生存压力,尝试多种经营。为了统一风格,大厅整体大改,顶层也被分隔为一间间格子铺,用来出租给五金商人。甚至连带有住宿功能的演出后台,也被改造成招待所。

  今生:历时六年重新回归,唤醒光阴的故事

  历史的滚滚车辙之下,中国大戏院几经浮沉,在几代戏剧人的手中发光发热。

  2012年10月,黄浦区召开了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项目专题会,明确该项目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为了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内一流的、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专业剧场,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特邀英国专业剧场设计公司RHWL联手中方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历经六年的匠心打磨,修旧如初,再度盛装启程。

  推开改造后的中国大戏院,主体建筑面积达到5320平方米,拥有梯次观众席三层,座位数878座,已达到中等专业剧场规模。

  走入其中,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的光阴。改造参照了1930年代初建时的设计,恢复三层观众厅的格局;保留外立面及主体结构,按历史原样恢复了外立面尖塔。正门大厅的大理石地坪上镶嵌着半幅太阳花三星图案,与建筑双塔正立面图案上下呼应,暗示着“中国大戏院”前身作为“三星大舞台”的历史文脉;各楼层休息厅的天花造型也延续了历史遗存的天花风格,营造着欧式古典的空间感。

  最为美伦美奂的,当属剧场观众厅穹顶。中心错落有致的两层共32瓣花瓣组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在灯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莲花纹光影透叠,层次分明而又工整细腻,无处不彰显中国大戏院的魅力。

  “每次来这里开会都心惊胆战的。”一位见证大戏院改造过程的员工回忆。

  由于老城区地基容易下陷,施工也会影响到附近居民生活。施工方在附近设立几十个监测点,每隔几个小时就要轮流检测一次。

  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建筑历史原貌,查找档案馆资料、请老职工口述历史、甚至走访附近民居……每一个设计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检测和认证。

  未来:国际剧目精品力作,打造艺术盛宴

  在一座88岁的剧院里,在这一代戏剧人的手里,观众将看到些什么?

  中国大戏院的答案是:名剧名团名导荟萃,精品力作精彩纷呈。

  目前,中国大戏院开幕演出季已经邀请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及中国等国家的十五部精彩剧目,共计50余场,演出季时间从6月一直持续到9月底。

  许多过去只能在戏剧节上一窥容貌的国际精品佳作,都将走入这个舞台。

  中国大戏院特别聘请中国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田沁鑫为艺术总监。据田导介绍,演出季剧目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小说改编的话剧《雪,覆盖下的真相》、意大利意象派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作品《不可自理的生活》,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恬不知·耻》、日本静冈县舞台艺术中心(SPAC)根据卡夫卡经典小说改编的《变形记》、纽约时报剧评人优选剧目《西方社会》,以及德国戏剧“梦之队”—柏林邵宾纳剧院制作、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导演的《海达•高布乐》,其中多部剧目是亚洲首演或中国首秀。

  未来,中国大戏院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地,精彩剧目的汇聚地,原创剧目的孵化地,青年导演的实践地。演后谈、演前导赏、艺术课堂、表演工作坊等衍生活动,也将依次登场,以飨观众。

  传承,也是这一代戏剧人致敬前辈献上的一份厚礼。除了国际化的一流剧目,国内知名院团上海京剧团史依弘交响乐京剧《霸王别姬》、王珮瑜的《搜孤救孤》;田沁鑫导演的《狂飙》;王亚彬导演的舞剧《青衣》,都是用心打造的精品力作。

  接受采访时,王珮瑜说,“孟小冬先生在这里上演了《搜孤救孤》,南北名角汇集观摩,万人空巷。除了那次演出南京路戒严和孟小冬先生在演完半小时后着旗袍登台谢幕的场景不能复刻,演出本身的精妙我们都希望复刻出来。而中国大戏院也一定是一个有灵性的场子,因为祖师爷们都看着呢。

  中国大戏院,大幕已经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