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镇郑家三代接力行善 一碗爱心茶续杯70年

12.08.2016  19:10

  夏日,骄阳似火。走进苍南县矾山镇鸡笼山,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山边福德湾老街口,一桌两凳一茶桶。郑姓一家三代党员爱心接力,自掏腰包为路人烧爱心茶。这一坚守,足足延续了70年。

  行商讨水激发路边善举

  福德垵126号,这是福德湾老街口上山的第一个铺子。右手边是一个小食品店;左手边就是古香古色的免费爱心茶摊。

  一张干净的桌子,两张凳子,一个茶壶,几只杯子,便是爱心茶摊的全部。中午时分,不少游客、行人经过时,总会停留一会,喝口茶解解暑气。

  今年43岁的郑秋燕,接管这个爱心茶摊已经4年,是这个茶摊的第三代传人。提及这个“70岁”的茶摊,还得从郑秋燕的爷爷郑立惠开始说起。

  福德湾老街是当地采炼明矾工艺的“活遗址”。采矿工人郑立惠一家就住在矿山附近老街口。家门口的石板路是挑矾和捡柴的必经路段。1946年某天,郑立惠趁着休息时间在自家门前修椅子。中午时分,一个路过的行商上前讨水喝。这已是当天第四个讨水喝的人了。喝着水,行商说:“这大热天的,有口水喝真是再好不过了,都说喝生水不好,可是出门在外哪里讲究那么多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何不烧些水放门口给过往的行人喝,解渴又安心。郑立惠和妻子商量后,摆起茶桶,烧起爱心茶,供过往行人饮用。

  爱心茶摊坚守70个春秋

  转眼就是10个春秋。1956年,郑立惠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服务群众的信念铭记于心,郑立惠义务烧茶又坚持了20年。临终前,郑立惠对儿子郑益本和儿媳妇王宝贞说:“这一辈子没什么东西留给你们,只有这间石头瓦片房和门前的那个茶摊,希望你们能把茶接着供下去。”

  郑益本和王宝贞夫妇谨记嘱托,接过爱心接力棒。1976年,王宝贞担任福德湾村党支部书记,她将郑立惠留下的房子和茶摊做了改动,腾出了面向老街的一间房屋,当做“凉亭”。过往的行人可以在这里喝茶、休息。每天早上5时,王宝贞夫妇都要到2公里外挑山泉水,回家烧水煮茶,然后装入门口的茶桶,开始一天的忙碌。

  上世纪90年代,当地富有经验的矿工纷纷到云南、山西等地承包工程。郑益本也是一名经验老道的矾矿工人,一个做工程的村民邀请郑益本夫妻俩一起外出,郑益本拒绝了。因为外出,意味着坚守几十年的茶摊将由此“断篇”。两人选择在本地打工。白天去附近工厂上班,午休赶回家准备茶叶和柴草,凌晨起来挑水烧茶。如此往复,36年从未间断。

  如今,76岁的王宝贞还坚持从退休金中掏钱买茶叶和柴草。只是年事已高,无法再挑山泉来煮茶。2012年,郑益本和王宝贞的小女儿郑秋燕主动接过爱心茶摊,成为第三代烧茶人。她将爱心茶摊的水壶分为保温壶和木质桶,依据天气不同分别使用。

  烧茶善举成为靓丽风景

  郑家三代人的善举,在当地成为美谈。今年78岁的朱善贤是郑益本的同学,提及郑家义务烧茶供应路人,老朱连连点赞:“心中没信仰,哪能坚持70年。”

  郑家的信仰就是服务群众,从小事做起。“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可做,但是把茶摊坚持下去,却能换来过往民众的舒心和微笑。”郑秋燕说。

  “现在每天6时起床烧茶,从早上7时多供应到晚上10时多,多的时候一天六七桶。”郑秋燕说,挑了一年水后,犯了严重的肩周炎,现在实在是挑不动了,家里商量后,自费接了水管,将西坑山泉引到家门口。“那里的水比较甘甜,煮出来的茶会更香。”郑秋燕说,“母亲告诉我,做善事不能马虎,要做就要尽力做到最好。”

  暑假期间,郑秋燕的儿子张日总会搭把手帮忙烧茶。祖辈这份传统而又朴素的坚守,让23岁的小伙子很有感触。今年读大三的张日已被学校吸纳为入党积极分子,他早已决定将来接手爱心茶摊,传承郑家不成文的家训:为民众服务,从小事做起。

  眼下正值福德湾旅游高峰期,每个周末有近两千人的客流量。郑家的爱心茶摊成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来过这里两次,第一次来还是用碗喝茶,这次来有一次性杯子。”游客李清清说。原来,当地银行获悉爱心茶摊事迹后,连续两年提供了爱心茶杯。

  如今,爱心茶摊的事被福德湾的游客广为传播。矾山镇党委和苍南县博物馆协商,将爱心茶摊改建成古香古色的木构亭子,并立起牌子讲述茶亭历史,弘扬正能量。(记者 尤建明   叶小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