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局:实施“管事制”税源管理专业化模式
丽水市局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通过统筹任务管理,搭建支撑系统,规范管理流程,加强事后监督等方式,初步构建了由“管户”向“管事”转变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模式,为“管事制”全面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以组建管理团队为核心,统筹任务管理。 在总局、省局负责大企业、重点税源和重点事项风险任务的基础上,市县两级组建税收风险管理团队,统筹开展基础管理任务和风险管理任务工作,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类风险管理团队”的任务管理模式。其中基础任务包括纳税人开业、变更、注销和经营规模变动调查等户籍管理内容,风险管理任务则通过风险分析、识别和排序,确定需要开展风险核查、评估或稽查的对象。在市局层面,主要设置固定的基础管理任务指标,组织开展全市性的行业类风险分析应对工作,并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县局则主要承担基础管理指标的核查,特色行业事项的风险分析及应对工作。如遂昌县局在征管科配置专职人员,统一开展风险分析,对上级下发的风险任务进行统一管理,统筹分派工作任务到稽查、评估和税源管理等部门。
二是以搭建任务管理系统为支撑,推动任务分派。 为适应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中管事任务分派和全流程监管的需要,依托省局征管辅助平台,专门开发建设“税源专业化管理”功能模块,搭建了联接市县两级征管、大厅、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等部门的管理任务派工支撑系统。一方面,系统按照管理团队的基础指标设置,打破以往的管户模式,自动产生并派发核查任务,有序组织税源管理部门开展基础任务核查;另一方面,系统通过导入管理团队风险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派发风险核查任务,推动开展风险应对工作,初步形成了任务生成、任务分配、任务执行、任务复核评价、绩效考评和进展查询的全流程监控管理。
三是以划分风险管理红线为重点,规范任务执行。 一是制定作业标准。组建业务编写组,在统一大厅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对日常工作事项,明确应对方式和工作要点,编制常规性工作任务的作业标准。在下派工作任务同时标明具体的作业标准,明确工作步骤和工作规范,并进行事后统计评价。二是实行选评分离。纳税评估对象由征管部门(或风险团队)统一确定,经系统派发给纳税评估部门执行,避免了自选自评的工作弊端。其中征管部门按照“行业评估为主、个案评估为辅”的原则,依据风险的高低排序结果和具体指标情况确定具体评估名单。三是实行评定分离。对省级重点税源、补税30万元以上、需要移送稽查处理和案情较为复杂等评估任务,由征管部门牵头组成评定小组,对评估过程及评估报告进行审核评定。对其他评估结论,由评估部门集体审定,经分管局领导批准后结案,并定期将评估结论反馈风险管理部门。
四是以加强后续跟踪管理为依托,保障任务质效。 一是实行科室负责人负责制。建立任务考评制度,以不少于35%的任务核查面为核心指标,由科室负责人对基层人员任务执行情况对抽查“批改”,强化科室负责人的管理监督责任。二是开展任务管理质量绩效考核。把任务核查率、法规监察专项检查等情况列入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重点内容,由市局征管处等部门进行通报打分,并追究相应的执法责任。三是探索对接个人绩效管理。将个人承接工作任务数量、完成工作任务质效、抽样准确率和执法督察等情况进行绩效考核,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风险应对工作后续监督评价机制,促进后续监督评价结果在个人绩效考核的应用。
实施“管事制”税源管理专业化模式以来,主要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税务事项的统筹管理,解决了专业化模式下“事项来源”的问题,通过分析确定疑点,针对性的开展任务应对,有效地减少了税款流失,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2015年,全市共派送各类风险任务1.4万户次,补税1.2亿元。二是降低了税收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税收管理任务系统化派工和任务执行标准化作业,进一步明确了税源管理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有效地减少了管理的自主性和执法的随意性,提高了执法水平。三是提升了干部业务水平。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合理配置了人力资源,同时也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激发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专业管理团队,锻炼了一批风险管理人才,税收征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四是提高了纳税人满意度。规范化的执法管理,降低了干部的党风廉政风险,通过事项有序管理,避免了进户执法的随意性,减少了不必要的干扰,获得了纳税人的普遍认同。(丽水市局 蔡黎文 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