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司法局多措并举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
杭州市司法局认真研究社区矫正工作规律,不断健全教育网络,创新教育模式,全面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教育改造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夯实基础,健全规范化教育网络。 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阶梯化教育网络体系,探索符合杭州区域特色、人员特点的矫正帮教模式。整合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干部、社区矫正志愿者、监护人等力量,根据市政府文件,实现4800余名在册服刑人员帮教小组1:1全覆盖,形成互补互动的教育力量,开展多对一帮助、教育、引导,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早日回归社会。强化教育工作衔接,落实协作制度,实行定期例会制度、情况通报制度、核查核对制度,在杭州市级监狱、看守所建立9家警示教育基地,一年2次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入监教育。
二是注重关怀,建立人性化教育模式。 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困难教育帮扶机制,各级矫正机构坚持部门联动,每年对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补助和定期走访帮扶,防止因生活困难导致重新犯罪的现象。依托各类帮教基地,拓展集中教育、社区服务和安置过渡等多种功能,展现集约化教育帮扶优势。创新特色教育方式,积极推广实施社区服刑人员“菜单式”“错时错地”开展社区服务,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刑人员参加社区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针对社区服刑人员法治观念淡薄的情况,坚持抓好思想汇报和身边小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
三是创新方法,强化专业化教育理念。 注重心理矫治,针对部分社区服刑人员具有自卑、封闭、逆反等心理特征和抵触、试探、被动参与的行为特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其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融入社区矫正程序。在全市组织心理学、法学、社会学专家和实务操作人员68人,建立了“社区矫正人才库”,加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目前,专职人员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人数70余人,为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治工作提供各种专业化服务,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高校志愿者参与到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帮扶。拓展网络和电视学习教育形式,上城区利用社区学院资源,开通“e学网”,拱墅区率先运用华数电视终端开展社区服刑人员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