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将建文物数据库 未来将打造文物修复中心
输入关键词就能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
小到一块石头,大到一幢建筑,以后杭城的文物,只要通过“大数据”一查便知。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为了保护文物,杭州将搭建一个文物的数据库,不仅仅有博物馆里的各种“宝贝”,而且还有大家特别感兴趣的古墓葬、古遗址、文保点等,预计明年建成。
各种文物网上一查便知
假设你现在身在西湖边,一幢老房子出现在面前,你想知道这幢房子的“前世今生”,然而周围却没有人能给你讲故事。这时候,你可以搜索杭州的文物库数据,得到你想要的答案。这样的一幕,明年就可以实现。
杭州市园文局文物处副处长郎旭峰透露,他们将搭建一个文物数据库,涵盖整个大杭州,其中一类是可移动文物,主要指的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藏品,比如器物、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另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像农村的乡土建筑、古墓葬、古遗址、文保点等。
“杭州各大博物馆馆藏、古墓葬、古遗址、文保点等都比较零散,数量也非常多,比如杭州文保单位有500多处,可移动文物有16万余件,这样一个全面的文物数据库,可以让所有信息都打通。”郎旭峰说。
“数据库有点像搜索引擎,市民把感兴趣的文物输入进去,就会跳出来相关的内容。比如建筑、食物、习俗、书籍等。”郎旭峰说。
除了方便市民、旅客检索、查询,更方便一些专业研究文物的学者。“我们后期可能会考虑将一些图纸放到网上去,还可以提供档案下载等。”
目前,数据库建设仍在前期调研的阶段,预计到明年可以建成。
文物保护更“个性化”
未来还将打造文物修复中心
杭州的文物数量庞大,不仅保护的难度系数大,而且文物的保护方式都不一样。
面对这样的情况,杭州建立起一个遗产预警监测管理系统平台,为文物量身定制。据悉,该监测平台从2014年开始运作,目前监测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日常监测、专业监测、专项监测、本体病害监测等。
以断桥为例,它就属于日常监测的一种,主要监测的是客流量。“在桥的东西两侧,我们装上了红外热感应成像系统,它外表有点类似探头,可以精确计算桥上有多少人走过。”杭州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监测管理部童主任介绍,如果断桥的人流量超过一定的数量,相关部门可以实时做调整。
现在,像断桥一样,监测客流量的景点有14个,比如岳庙、白堤、平湖秋月、保俶塔、六和塔、文澜阁等。
此外,西湖边有不少文物是进行本体病害监测。“砖石土类的文物,如果长年累月暴露在外,容易风化,对它的损害也非常大。”童主任说,像开化寺遗址、清行宫遗址就在做本体病害的监测。
为了让文物能更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郎旭峰透露,未来还将打造一个文物修复中心,“博物馆里的馆藏精品如果损坏、腐烂,可以送到这里来‘体检’、修复。”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潘婷婷 通讯员 斯彦莉 编辑: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