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国际学术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上千人 美院教授都只能坐在地上听

01.11.2014  10:39

最有名的孔子和弟子群像就在杭州孔庙

整个展厅坐得满满的

说到宋代绘画,生活在南宋古都里的杭州人,多少都会感兴趣。这些昔日皇城里的故纸遗墨一直被后人视作珍宝,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说法:衡量一个博物馆馆藏书画水平的标准,通常就看有没有宋画,如果有宋代名家之作,就更高一筹。

为了研究宋画,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们长年累月地不断下功夫。那么,艺术史学家眼中的宋画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昨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召集了全球12位宋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了一场“宋画国际学术会议”。每一位学者,在自己最新论文的基础上,都有25分钟的报告时间。12位教授包括耶鲁大学班宗华、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石守谦、北京故宫博物院余辉、纽约大学乔迅、加州大学圣芭芭拉校区石慢、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李慧漱、莱斯大学黄士珊、东京大学板仓圣哲等,这其中有一半以上来自海外。80岁的耶鲁大学艺术史家班宗华教授,是这次会议最资深的宋画研究专家。

@现场

700多个位子提前1小时被抢光

原本,这只是一场限定80人规模的小型学术研讨会,但消息出来仅一天,报名“旁听”的人数,一下增加到了400人,会议开始前一天,报名人数已经接近一千人。为了容纳更多观众,主办方不得不临时更换了一个大报告厅,并启动视频在线,全程同步直播。

昨天早上8点半,记者提早半小时赶到会场,发现700多个座位已经座无虚席,几排临时加座也早早被占满,甚至连两边的过道都坐满了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王小松教授就坐在临时加座上;而中国美院油画系教授井士剑连加座也没有,全程都坐在地上,他说:“这在杭州是一次挺难得的宋画研讨会,宋画大家都喜欢,但它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听听这些专家怎么从不同角度来解析,挺好。”现场还有专程从上海、宁波等地赶来的高校教授、学生以及艺术爱好者们。

@细节 宋画团扇与端午节有关

这场长达8小时的学术会议,信息量很大,其中很多细节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威斯康星大学的专家孟久丽讲近几个世纪所流行的很多孔子画像,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并在阴刻石碑和雕版印刷书籍中广泛出现。孔子通常被当做典范来描绘,他的画像并不在于给人美感,而是要表达文人精英阶层对他的尊敬以及自我修养。那么,哪一幅孔子像最像他本人?最出名的其实就保存在吴山广场边,劳动路上的杭州孔庙内,宋高宗所立的一组石碑,孔子坐着向面前站成一排的七十二个弟子传道,每个人旁边都有简要的自传和小赞。创作这些画像的作者就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

关于杭州,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陈韵如则讲了杭州人刘松年的《罗汉图》三轴。刘松年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当年他就住在清波门,所以又叫他刘清波。他画的《罗汉图》,都有“开禧丁卯,刘松年画”款,每幅画上都有一个比例相当的罗汉,在树石、山水或者庭院景观中,推测应该一共有十六或者十八罗汉轴,都是当时南宋内府的藏品。与杭州相关的,还有南唐画师赵干的《江行初雪图》,画的是杭州、南京一带的江南山水景致,维斯理学院的刘和平教授说,“北宋画家郭忠恕有一幅《雪霁江行图》,他与赵干都有流放的经历,所以‘雪中江行’是一个有意义的独立山水主题——‘流放山水’”。

专家们各擅胜场,中央美术学院的黄小峰则将宋画团扇里的画面与端午节联系到一起,比如画面上经常会出现的石榴花、栀子花、罂粟花等,都是端午前后的时令花草,还有宋代团扇画里的重要主题“婴戏”,他认为,著名的《浴婴图》表现的就是端午节祛除百病的兰汤沐浴,“儿童的装束是对端午的暗示,大多身穿红色的半透明纱衣和裹肚,更换夏季的纱衣是进入端午后的重要礼仪。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文/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