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绿色经济学”:倾力护绿释生态红利(图)
中新网宁波10月10日电(何蒋勇 李佳赟)潺潺流水前,木质廊桥下,老人坐在湖桥柳色中,轻摇蒲扇,喝着四明龙尖茶,日子仿佛如流水般淌过。而在不远处的通幽曲径中,几名游客背着相机,走进浙江余姚四明山的袅袅炊烟里,也将乡愁一并收入囊中。
以山水为底,以绿色为笔,十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宣言中,宁波倾力守护绿色屏障,舍弃蒙尘GDP,精雕细刻生态招牌,随着青山绿水入画来,一本绿色“致富经”也敲开了山里的寂静。
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一次调研中曾表态:宁舍经济翻番也要保绿水青山。而如今,它更像是浙江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和决心。迎着社会经济转型的风口,十年间一门“绿色经济学”在宁波生根、发芽、成长。
从“一次性经济”到绿色竞争力
一脚踏入宁波余姚四明山镇,蓊蓊郁郁,五官感受的全是绿。大山无言,展开了磅礴臂膀筑起生态屏障,守护着这片鱼米之乡。
但四明山的如黛青山也曾陷入过“黑历史”,花木产业的快速发展曾导致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现象蔓延。农户唐贻官告诉记者,以前山上随处可见一排排用草绳捆扎起来的花木,连同泥球堆在山路边上,等待装上卡车被运出山,而四明山大量表层土也伴随着花木的泥球而流失了。
2013年,宁波市政府作出了《关于严禁四明山区域毁林开垦、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的决定》,划定四明山约六成的林地,为严禁开发区并禁种花木。自此,有序清退、生态修复,开始成为四明山区的“关键词”。
作为护林生态管理队成员,侯军眼见证着四明山变身“绿富美”的过程。“以前,进山砍树的人很多,山道上都是运送花木的卡车。”侯军随手指着对面葱郁的青山说道,“前几年农户把那座山整片点燃,将原先的竹林烧掉用以种植花木,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如今,在四明山区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之后,原先的“秃头山”已经长成了一道生态屏障,历经“凤凰涅槃”后的青山翠竹重又“活了过来”。
四明山镇副镇长丁东青告诉记者,近几年,该镇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开始引进、试种、栽培各类经济树种、景观树种,将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生态致富”的发展资本,也将花木种植的“一次性经济”转为“可持续发展”的青山经济。
“目前,镇里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红豆杉、香榧等珍贵树种。同时,四明山镇科创基地引进了薄壳山核桃、蓝莓、美国紫薇等特色树种,进行小范围试种推广,起到了经济树种发展的引领作用。”在丁东青看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绝非“水火不容”,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
唐贻官表示,以前自家以种红枫、樱花等花木为主,一年也有着20多万的收入,但后来逐渐看到了花木种植所产生的水土流失效应,加之市场的经济也不景气,便在政府的引导下改种了香榧、红豆杉等作物。“前几年种下的树苗现在已经开始产果了,期待着能够卖个好价钱。”唐贻官乐呵呵地说。
秀在深山有远客
而位于茶山西麓的宁海县双林村,则犹如古代文人骚客的“笔下江南”,白墙绿瓦掩映在葱郁林竹中,浩淼清波顿入画屏。在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声中,从都市中抽身而来的游客们不时念着:“要把乡愁带回家。”
“咬定青山不放松”,双林村的绿,正是源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不懈努力。驻村的第一书记应可旵表示,双林村一直以来都没有工业污染,始终保持着最自然的原生态,凭着禁伐林木、退耕还林的原则,如今村里共孕有山林6000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保留大山的宽厚指纹才造就了如今的“天然氧吧”。
自2012年通过宁波市住建委申报创建省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以来,双林村按改造要求,保护修缮传统建筑,进行河道清理,并在生态基础上,又增加了石头桥、溪坑石、登山步道等景观,为“天然氧吧”再添新景。
擦亮生态招牌的双林村,如同眼前漫山青翠的景致一般,生机勃发。双林村联村干部赵晓尹说,将环境提升后,村子里又通过创新机制培育民宿经济。“首先,街道出台扶持政策,对按标准进行农房改造的村民,给予每间3000元奖励,宁海县农办给予每户1:1配套补助;再由村出面加强与上海旅游网合作,实施‘统一管理、包底营销’,超额部分农户还能分成。”赵晓尹说。
借着“生态美村、旅游兴村”,“双林农居”如今已有近400张床铺、100多名从业人员,农民的钱袋子也开始鼓起来了。农户林建宝原先在江苏进行梭子蟹海塘养殖,现在也回到家乡办起了农家乐。“以前最多10万一年,但现在靠着十几间房子,一年的收入也有30万,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林建宝笑着说道。
从寂静的山沟沟到众人追寻的“梦里水乡”,从屋舍虚空到如今返乡潮的掀起,双林村在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在长风浩荡中迎来了“绿色崛起”。2014年,双林村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营业额近2000万元。
碧水涟涟,智慧的双林人洞然,守住了这方净土,也就守住了“金饭碗”。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路径,双林村的“生态红利”正不断产生溢出效应,“绿色风暴”的刮起也打开了绿色发展的新空间。
活用“绿色致富经”
从静默不语的碧水清流到当当作响的“聚宝盆”,对于做起“绿色买卖”的宁波人来说,“绿水青山”并不意味死守,而是活用。
将房舍的照片导入电脑修图,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每个房间编写好文艺故事,听到“滴滴滴”的网友评论声,80后的“氧生居”森林民宿老板应天华在电脑荧幕前会心一笑。
去年,应天华辞去了在宁波市区的设计师工作,回到位于四明山间的余姚大山村,风风火火地在山坳间干起了“主题民宿”。“我把村里一栋地理位置不好的楼租了下来,又花了2个月时间,把楼里的房间设计成‘田园风’、‘NBA’、‘卡通’等主题房,第一天推出就爆满。”应天华喜滋滋地笑道。
以青山绿水为发展“背景板”,四明山镇仰天湖区依旧保留着田畴交错、鸡犬相闻的“桃源景致”,并在青山隐隐中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健康养生、休闲观光、山珍美食为一体的一站式“低8度”度假中心。
四明山镇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卢玉伊解释道,“低8度”是指四明山区域的夏季气温比平原地区要低8度左右,这不仅仅是指这片土地得天独厚的气温条件,更是寓意现代人推崇的休闲“慢生活”,以及向往远离城市生活尘啸、栖身于田园农舍的一种生活追求。
而宁波鄞州的湾底村也在绘制着“点绿成金”的神奇画卷。早在2004年,湾底村就起步谋划休闲农业,随后西江古村、植物园、天宫城堡、非遗博物馆等特色旅游项目一跃崛起,使曾经的落后村成为“都市里的花园”,身边的绿色在湾底村人手里,变成了取之不尽的财富。
与火热的“绿色经济”比翼齐飞的还有日趋成熟的“土货经济”。宁海县双林村党委书记林光成告诉记者,游客们在绿水迢迢中栖身的同时,还能参与挖笋、捣麻糍、做麻花、打草鞋等互动项目,让濡湿童年的记忆唤起乡愁。
“不同于以往坐等客来的模式,我们现在能利用APP客户端,让买家直接下单,土特产营销也构成了农家乐特色村的一部分。”林光成说。
在宁波阡陌交错的土地上,无论是为生态“转身”、唱响林间“好声音”的余姚四明山,还是将“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的宁海双林村,十年间,“两山论断”正逐渐下沉到宁波松软的土地里,在长风清流中,拔节成一片蔽日浓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