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做强做优特殊教育彰显教育公平
2014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特殊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两年来,宁波市制发实施了《宁波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通过“强保障、增投入、做特色”,实现了全市特教全覆盖,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融入社会,对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该市共有2059名残疾适龄儿童在各类学校就读,其中特教学校就读1022人,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737人,学校送教上门300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8.62%,居全省前列,高于国家、省规定的2016年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95%的目标。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2所,普通中小学建有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学校122个,实现了特殊教育网络全覆盖,形成了“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格局。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均衡布点,实现区域特教网络全覆盖。通过新建、改扩建特教学校,加快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的特教网络。2014年,宁波市投资3.5亿元建设的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已投入使用,海曙达敏学校、余姚特教中心迁入新校区,象山、宁海培智学校已经启动扩建工程,奉化培智学校的迁建方案已确定。5月,宁波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正式成立,1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并都配备1-3名特殊教育巡回指导教师和兼职教研员。11月,成立了宁波市特殊教育教育学会,加强特教研究和交流。与此同时,全市还加快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2015年,把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标准化建设纳入2015年市政府民生工程,全年建设资源教室64个,目前全市共有随班就读资源教室122个。计划到2016年每个街道(乡镇)初中小学各建成一个标准资源教室,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内特殊学生的学习与康复需要。
二是加大投入,构建财政保障体系。近年来,宁波逐步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应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拨付;高中及以上特殊教育学校(院)生均公用经费按当地普通同级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5倍以上拨付。并对特殊教育经费实行了部门预算单列,采用人员经费按实、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的原则核算。2014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拨付专项经费600万元,用于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中残疾儿童少年享有免费教育,每生每年还获得不少于2000元的学习生活等补助,特教的免费教育和助学体系得到完善。
三是做强师资,不断强化特教软实力。宁波特教领域在编在岗专任教师269人,其中中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58%,专任教师中特教专业毕业的有105个,平均师生比约为1:3.8。拥有省特级教师2名,省教坛新秀2名,市名师2名,市学科骨干8名,市教坛新秀21名。在职称评定、名优教师评定方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给予单列单评。近几年,每年安排特殊教育专项师训经费50万元,赴北京等地高校进行全员培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为保障特殊教育教师津贴,宁波规定普通学校中资源教师全额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对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师享受特殊教育岗位津贴的二分之一。特殊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原则上参照当地普通高中标准,对60%以上学生住校的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其绩效工资标准原则上执行当地寄宿制高中的标准。
四是特色办学,探索特殊儿童培养新模式。根据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需求,大力探索特殊儿童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不同的办学特色。宁波达敏学校积极推进社区融合教育,该课题去年获得了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受到国内外特殊教育界的赞誉;今年11月,市特教中心学校承办了2015年全国听障教育年会,打响了“精智”教育品牌,扩大了宁波市特殊教育的影响面;余姚的活动课程,如风筝、模型、飞行器等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慈溪的生活化教育课程、象山的感统训练课程、镇海的1+3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北仑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等都得到了省特教专家组的肯定,各地各校也逐步形成自己的亮点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