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会展中心六号展厅看浙江非遗
如何让传统非遗融入当下社会、飞入寻常百姓家?4月15日,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宁波市文广新局承办的浙江省非遗传统工艺品及衍生品设计大赛作品的亮相,鲜活地诠释了这个命题。在展览现场,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高度评价了浙江发起的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活动,认为这是推进非遗传统工艺融入社会、融入人们生活的有益探索。
据悉,在全国率先举办的浙江省传统手工艺创意设计及衍生品大赛,为非遗项目与设计团队之间搭起合作的高速通道。自3月1日大赛启动以来,吸引了省内外百余名设计团队和设计师参与。业界认为,非遗项目与设计团队“结亲”,并将成果展示在2016东亚文化之都·宁波的平台,这本身就是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活”在当下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传统工艺融入生活的积极引领。
走进宁波国际会展中心6号展厅,醒目的“匠·无界”标题凸显了本次展览主题和定位。“铜是粗糙的,纸是纤薄的,墨是稠密的,石是沉默的,瓷是轻盈的……在设计大赛参与者的创造理念里,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段展览的前言介绍契合了设计师与非遗传承人参与大赛的初心。
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负责人吴莘超说:“大赛要求非遗与创意设计结合,并非单纯地将非遗某些元素嵌入到设计作品中,而是要创新思维,突出运用,强调传统工艺与民众生活的融合,让非遗核心的‘手工技艺’通过设计走进人们生活中。”铜雕非遗传承人朱炳仁的儿子朱军岷的解读是:“非遗走进生活,就是要做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基于此,参赛设计者的灵感正是来自浙江10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
展厅里,从700余份参赛意向书中脱颖而出的100余项优秀作品,以红、黑、白为主色调,按“金木水火土”五大板块展呈于观众眼前,铜雕龟纹寿康壶、铁制龙凤桌灯、泥金彩漆系列、余姚土布、象山剪纸、真丝手绘西湖十景旗袍、温州夹纻漆器、瓯窑工艺衍生品、龙泉青瓷、永康锡雕等,通过设计师的奇思妙想和创意,呈现出惊奇的效果。
在杭州品物流形创意设计团队的展区,记者被一把造型简洁别致的宣纸椅抓住了眼球,设计师助理刘伊告诉记者,这把椅子的灵感是来自杭州的纸伞制作工艺。12年前,海归设计师张雷走进余杭一家纸伞制作工坊,跟老师傅学习伞骨的编织技巧和糊伞面。起初只是想改良伞骨伞架,但熟悉技术后,就用伞架的结构尝试做了一盏美观实用的伞形灯。后来发现,用淀粉浆水一层一层裱糊伞面的技术,可以应用得更广泛。于是,他们用这种技术做了这把名为“飘”的宣纸椅,蕴含着中国古老传统工艺美的作品“飘”于2011年获得德国红点至尊奖,该奖项相当于设计界的“奥斯卡”奖。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了设计师对余杭纸伞、竹纸制作技艺解构的近50个非遗项目材料和工艺成果展示,他们说:“非遗设计的起点和终点,就是‘活’着。”浙江纺织服装职技院和舜浦帽业公司合作研发的都市蕨草系列,古朴中透着时尚和实用。据设计师林旭飞说,这个系列的作品很受向往自然和舒适的人们喜爱。
本次大赛评委、浙江省非遗保护专家都一兵认为,非遗项目触动了设计师的创意灵感,也给设计师和传承人提供了广阔的融合天地。如获金奖的宁波泥金彩漆精致玲珑的手镯、温州瓯瓷工艺吊灯等,通过实用理念创新,将非遗与当下生活完美相融,认可度极高。本次大赛通过跨界融合,让民间匠人的智慧与设计师灵感碰撞、脑洞大开,彼此了解今后怎样让传统手工艺通过设计“活”化,非遗保护和传承就不成问题了。
在展览现场,记者感受到大赛对创意设计团队和非遗传承人的激励和促进。宁波泥金彩漆传承基地负责人奚余法对记者说:“以前泥金彩漆都是大型家具什么的,工序也很繁复。现在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元素,审美趋向简约。比如这次广受好评的泥金彩漆手镯。再如婚礼上老辈人用来装花生或红枣的传统提桶,现在做成缩小版的新‘十里红妆系列’,年轻人婚庆时用小提桶装巧克力,也可作为摆件礼品送宾客,这样的传承和创新符合现代人需求,很受欢迎。通过参赛,我们还与国外设计师对接,希望未来产品更国际化。”
“对设计大赛来说,这是一个阶段的结束,但对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这是探索的开始,我们永远在路上。”浙江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