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动植物主题自然教育做精做深

27.02.2018  12:02

                戊戌年春节刚过,人们即将迎来狗年第一个“生态节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

                随着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保护野生动植物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共识。

                知易行难。其实,“保护野生动植物”这句话,其背后隐藏着万千不为人知的自然秘密,潜伏着众多囿于现实局限的实践困难。

                因此,当我们高呼这一口号时,更应多一份深入思考,当各专业宣教平台对公众进行自然教育时,更应独具匠心,探索如何将动植物主题内容做得更精彩、更有效。

                通过“旗舰物种”推动保护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机构标志以中国“国宝”大熊猫为原型。WWF的筹建者Peter Scott爵士认为,大熊猫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又充满亲和力的濒危物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让人们清晰地理解WWF所专注的事业,并产生极大影响力。

                如今,WWF的总部设在瑞士格朗,在全世界超过100多个国家开展自然保护工作,在全球拥有超过500万名支持者。半个多世纪以来,WWF在中国主要进行了大熊猫保护、野生虎保护、长江生态区保护、气候与能源、中国领跑世界革新、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环境教育等工作。

                WWF一直重视自然教育。Peter Scott爵士在创立机构时就强调:“如果我们想要保护地球,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

                在2017年10月28-29日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WWF环境教育项目负责人陈璘介绍了以“旗舰物种”为主题的自然教育相关情况。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WWF中国环境教育课程:旗舰物种篇”,是继“生机湿地——WWF中国环境教育课程:湿地篇”后,WWF推出的第二套主题环境教育课程。据陈璘介绍,这套课程选取了7个旗舰物种:江豚、雪豹、黑脸琵鹭、东北虎、象、大熊猫和红毛猩猩。其中,大熊猫、象等是全球知名的“旗舰物种”,江豚、雪豹等则是中国或亚洲地区的特有物种。WWF邀请了国内一线从事自然保护、环境教育的机构和个人,共同参与了课程开发与创作,向公众传递来自荒野的声音。此外,课程中还分享了许多前沿的保护动态、理念和方法,期望服务于自然保护项目,并鼓励、启发更多的一线机构在这套课程基础上,去创作自己的课程,衍生出更多具有特色的野生动物课程。当今,物种保护遇到的生态问题十分相似,为了加以区分并突出特色,WWF在设计课程时各有侧重:长江江豚着眼于迁地保护,黑脸琵鹭着眼于迁徙物种的保护等。

                陈璘说,编写此套课程运用了WWF在课程设计方面的相关理论,例如 “七步走”法——引入-构建-实践-分享-总结-评估-拓展,“十项原则”——模块化组合等。

                陈璘以大熊猫为例,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分享:在“熊猫求生记”中,课程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参与者对大熊猫习性进行思考,从大熊猫进化的历史中建立对大熊猫的新认知,并进一步通过情景体验的方式,了解野生大熊猫面临的内外部生存威胁,包括栖息地破碎、气候变化等,以及这些问题与人类的联系。

                陈璘说,“旗舰物种”来自于保护生物学概念,它们往往具备令人喜爱的外表或行为,容易引起公众关注。恰恰是这份喜爱,容易让自然保护这件距离普通人生活显得十分遥远的事情,走入公众的视线和心间。

                由认知到行动

                “究竟我们是要成就一位光鲜亮丽的解说员,还是要形塑一位刻骨铭心的参与者?”台北市立大学历史与地理学系教授徐荣崇,提出了这一令人深思的问题。

                在第四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上,徐荣崇以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探讨了认知结构与认知发展:

                在认知结构上,个人将环境的知识储存入记忆的过程与运作,包括感官记录、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徐荣崇认为,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步骤尤为重要,主要依靠重复复述、与旧有记忆结合以及促进思考等策略达成。将这一策略运用到自然教育之中,效果尤为明显。

                在认知发展上,认知的形成主要通过失衡与平衡、同化与调适的机制达成。认知的层次依序有事实、概念、程序、后设认知。技能方面,则依序为智力、沟通、行动等。徐荣崇认为,让事实形成概念,归结通则,进而展现态度,具备能力,养成素养——知识是这样被使用或处理的,对植物的欣赏也是这样最终化为行动的。

                “在城市开展自然教育时,自然环境的限制和优秀讲师的稀缺为两大难点。”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说。针对这两大难点,郭陶然进行了基地模式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的探索。

                郭陶然在城市荒野工作室自营的植物温室中进行课程场地的设计,并根据课程需求来种植植物。“这样既能为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同时又因为场地、物种都比较固定,对于授课老师的专业程度要求不高,更容易进行推广和复制。”郭陶然解释说。

                “香料传奇”是城市荒野工作室正在开发的“改变历史的植物”课程中的一节。此外,还有“五谷寻踪”“水果猎人”“缤纷花卉”等课程。这套课程着重讲述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植物,从“人类改变植物,植物改变历史”的角度,促进人们对植物的重要价值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此外,在人类对植物的培育过程中,出现了诸多栽培品种,这些品种的差异反映了植物的基因多样性。以往的户外课程侧重于体现物种多样性,而该系列课程则更能让参与者理解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在课程设计中,郭陶然秉持3个原则:一是常见性,即易于观察、贴近生活。二是文化性,即将植物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相结合。三是延续性,即活动可在未来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影响。例如,在“香料传奇”课程中,便设置有亲子家庭配制香料包的环节。小朋友还可以将自己亲手配置的调料包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咖喱鸡、卤肉、大盘鸡等菜肴,实现了植物相关课程在生活中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