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放弃三尺讲台选择到杭州当“店小二” 为什么这样选择?
“‘最多跑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杭州的自我改革意识 我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 希望未来在这里找到我喜欢的人” 上周五下午3点多,章东琴左手拿一部手机,右手揣一个文件袋,雷厉风行地走进了泰安路200号的滨江市民之家。 等叫号的这小段时间里,她在登记台上一页页地翻着准备的材料,“怕漏了什么材料,时不时检查一遍,已经成了我的小习惯。” “19号请到D1窗口”。 没一会儿,就轮到她了。递材料前,她先跟办事员打了个招呼,就像老朋友。“每个月都得来几趟市民之家,和好几个窗口的工作人员都有点熟了。” 当天,章东琴是来给一家企业办理股权变更的,“这个业务涉及东西比较多,目前没法网上提交,得自己跑一趟。不过审核用不了多长时间,两天后就能办好了。” 姓名:章东琴 年龄:26岁 职业:高新汇·三维信息科技园招商负责人 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来到杭州,是因为父母在这里工作,我想离他们近点。 在杭州呆了两年,我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杭州不但景色秀丽,而且文明、安全、友好。我很享受这里不快不慢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切身体会到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给企业带来的便利,深深感受到杭州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的勇气。 十九大报告里,有句话印象很深:“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 听到这句话,我相信杭州的企业以后能享受到更多像“最多跑一次”这样好的改革带来的大礼包,杭州创客们的创业道路,会越来越好走,而我们为企业服务的道路,也会走得越来越便捷。 所以,我要留下来,留在这座我喜欢的城市,找到我喜欢的那个人。然后,把家安下来,两个人一起奋斗。 以前办营业执照至少跑三次 现在真的跑一次就搞定 章东琴工作的高新汇·三维信息科技园,在滨江区火炬大道上,是一个省级孵化器,小姑娘最近升了职,现在是园区的招商负责人了。 两年前,章东琴还是福建一所中学里的美术老师,跳槽的原因,和很多年轻人差不多,“得给自己找点有挑战性的事情做做。”选择来杭州,一则是因为父母在这里,二则是因为看好杭州的创新创业氛围。 工作一换,章东琴每天打交道的对象,也从学生变成了企业家,不仅服务对象跨度大,工作内容也是天差地别。 她现在的身份是为企业服务的“店小二”,企业的落地、工商登记、银行开户、投融资对接、项目申报等等,都要操心;工商制度、政府政策这些看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都得熟练掌握。 也正是对工商制度改革的熟悉,让她在今年3月1日,帮园区的星标交通科技拿到了滨江区发出的首张“纸质+电子”营业执照。 这块和电子U盾一样的小东西,带给企业的,是大大的便利。 “营业执照有了电子版,企业做年报和报税就方便多了,还省去了身份验证的程序。” 章东琴说,以前给企业办一本营业执照至少要跑3次—— 第一次,先去办事大厅领一叠几十页纸的申报表格,拿回去一一填好; 第二次,带着初步填好的表格来办事大厅给工作人员审查; 第三次,审查通过后,把材料带回去给公司股东签字,签好后,再拿到办事大厅来提交,才能拿到营业执照。 这还是在企业名称已经取好了的情况下。取名称也是个挺麻烦的活儿,你要把写好公司备选名称的表格拿到办事大厅来做筛查,不能取已经被人家取过的名字,也不能取不符合行业规范的名字。 这几年,滨江区一直在做减法。现在,“真的最多跑一次就够了”。 “而且,我一天前才在网上填写好了申报材料,这效率,真的让人感觉很不错。” 如果对滨江的商事制度改革再提一点建议的话,章东琴希望能给像她这样的办事“大户”,开一个“组团”办理的绿色通道。 “有时我们会带着很多家企业的工商业务来办理,是不是可以提前预约,有一个窗口能一次性为我们打包办理这些业务?这样一来,也不会占用其他人的时间。” 滨江商事制度改革 全国样板 滨江的商事制度改革,一直都“跑”得很快,4年来,年年都有大动作。 2014年,滨江作为全省、全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推出九项改革举措,在全省率先试点实施“五证一章”联办。 2015年5月15日,滨江发出全省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2016年10月,“五证合一”制度改革在全国推广。 2016年,滨江正式开展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实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全程电子化登记。 而今年3月,滨江在商事制度改革上又完成一次大升级,发出第一本“1+X”多证合一执照。 “1”,指的是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社保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涉及企业开办的必备事项。“X”指的是其他与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审批有关的事项,需要企业在开始经营之前去各个部门办理完成。 “1+X”的推行,意味着群众和企业办事从“每部门最多跑一次”,变成了“每事最多跑一次”。 |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林建安 通讯员 宋桔丽 摄影 严嘉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