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天长小学:课程走向融合 走向生活化
#!edu_dt!#今年9月,杭州市天长小学将启用新课表。
在新课表里,课程的形态会更丰富,课程的整合力度也会更大。
走班的形式更丰富
在正在设计的新课表中,课程的形态更丰富了。
课程不再是传统的40分钟了,有了长短课。短课是20分钟、35分钟,长课可能是50分钟、1个小时。比如,一堂英语交流课FACE TO FACE,就是20分钟的短课,老师和每个学生进行几分钟的对话。而一年级已经在实践的“数学实验课”,就是1个小时的长课。
天长小学一直在做差异教育,原有的校本课程已相当“丰盛”。如果说现在的社团课是以“内容”分类走班,以后,走班的形式更丰富——不单分内容,而且分类型、分层次。
比如一个孩子参加了体育社团,当下的体育社团可能就是篮球,但他可能对篮球不“感冒”,但对足球很感兴趣,在以后,体育课程群下的各种课程类型更多,可以满足他。再比如,一个几十人的社团,学生的差距会比较大,以后老师也会分层次教学,更关照到每个孩子的发展。
走班的形式更丰富,提供了孩子更多的选择,也需要学校有足够的场地、师资。
校园里每样东西
都可能成为孩子学习的资源
下半年,天长小学将启用东坡路校区。
在校园里,会有一个特别的水表,它是裸露在外的,方便孩子们随时来个“亲密接触”。这个水表,是学校的一个精心设计。孩子们可以每周来看一次水表,一两个月后算算学校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用了多少水。或者只是在某一天的早晨、中午、傍晚分别观察,看看哪个时间段用水量最大。
“不同的观察法,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时候的学习是自发的,孩子们会出于好奇、兴趣去学。这是很理想的学习状态。”副校长庞科军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课堂里的“正式”的学习,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有时候会收获更多。“可能就能弥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发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会变得主动。”
在东坡路新校区,学校很注意校园环境的创设,“重设”孩子们学习的空间。镶嵌在校园里的每个东西,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资源。
评价改革和课程学习融合
记录孩子的成长经历
校长楼朝辉说,这次的深化课程改革,会对天长的课程进行重构,有三个基本走向。
其一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如何走向课程,课程又该如何走向孩子的身心?”比如,大家都觉得“学会合作”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每个学校对此的理解不一样,天长的理解是“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和交往这个要素相关的课程如何重构,是研究的重点,春游活动的设置、跨年级跨班的交流活动的设置,都和这个元素相关。”楼朝辉介绍。
其二,课改的支持是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在楼朝辉看来,开设一门课,需要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这样的课程才是可持续的。“如果每个老师都可以找到他的专业兴趣倾向所在,对课程不断有研究、深入,在十年二十年后,这个课程才能成为学校的品牌课程,对孩子的价值也是最大的。”
其三,让评价促进课改,赋予课程最大的教育意义。“深化课改的核心是课程的整合走向综合化、实践化。而我们的孩子和家长怎么看?是否觉得传统的语文、数学课更重要?”在楼朝辉看来,评价方式影响着孩子、家长对课程的价值判断,评价对课程改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