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小学推行数学实验课2年 初见成效被专家点赞

28.05.2016  14:31
  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撒一把绿豆,数一数其中的数量,再做一些统计、比较,这就是天长小学五年级的一堂数学课。教学内容,涉及了概率、估测、分类数、转换算等内容。从课堂形式来讲,与其说是一堂数学课,不如称它为游戏课或者实验课。
  早在两年前,天长小学就成立了“数学实验”项目组,进行数学课程建设,这堂课正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课例。
  前天上午,全国小学数学创意课程建设与教学高峰论坛暨首届“数学实验课”研讨会在天长小学召开,为期两天。来自全国的500名数学教育专家和骨干老师近距离了解天长小学的“数学实验”。
  课堂中不断衍生新问题
  引导学生验证探究
  数学课刚开始,天长小学的数学老师吕琼华,就给五(4)班的学生出示了一张图,在这张长方形的白纸中央,画着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她向学生提问:“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长方形周长、面积,提出这些问题并不难,但如何解答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在学生“天马行空”的猜测、求证中,老师和学生一起尝试了“分类数”“转换算”等方式,比如分类数,学生可以在白纸上,用笔画出匀称的方格,做估算。但如果借用手头上的材料(比如绿豆),能否估计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呢?
  在吕琼华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尝试、实验:将白纸铺在长方形的盒子中,随机撒绿豆,看看绿豆在长方形、不规则图形中的分布,来推测面积关系。学生分小组一遍一遍地尝试,每次算出来的数据都被统计在一个表格中。
  可是吕老师的“提问”又来了:“通过几次实验,撒绿豆需要注意什么?”学生们有的说要撒均匀,这样才合理;有的认为高度有讲究,大概距离桌面十几厘米;有的说盒子一定要平整。
  “做到这些条件后,梳理数据后你们有发现什么吗?”吕老师的问题,马上启发了几个学生,有人估算出,撒在长方形白纸上的绿豆数量,大概是撒在不规则图形上的绿豆数量的1.8倍。
  “但这只是猜测,如何验证它是正确的呢?”一个小时时间,执教老师不停地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新问题”,引导学生“解疑”、探究。记者粗略做了下统计,起码发现了13个“提问”。
  这堂课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学生,了解他们最喜欢哪个环节。7个学生的答案很统一,都是实验环节。“学数学不只是写写画画,这个像做实验一样有趣。”有个男生感慨,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我可以选择我最擅长的方式来解决。
  数学实验课每学期16课时
  既有专家指导又有家长助阵
  这名学生所回答的,正是天长小学目前正在推行的教育理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天长小学吴恢銮介绍,数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只是学校课程改革的“冰山一角”。学校正努力针对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
  两年前,天长小学刚提出“数学实验”这一理念时,也有老师疑惑。“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需要实验吗?”“数学的学习可以缩减到一纸一笔,有必要实验吗?”“如果要去实验,怎么实验呢?”……
  “数学有两面性,既有系统性、演绎性,也有尝试性、实验性,尤其是小学阶段更应尝试和实验。”吴恢銮认为,可以让数学学习多一点探究性、操作性、趣味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才会深刻体验、乐此不疲。
  比如,在“数字跷跷板:发现等式”实验中,如何让数字天平保持平衡?两块重量卡怎么放?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直观明白,只要两边的重量卡挂在相同的数字上就行了。那么,如果放3片重量卡呢?通过尝试、实验甚至是玩耍,学生很快能明白,如果左边的重量卡放在“6”的位置上,右边两片的位置,数字之和必须等于6,天平才可以平衡。而如果是4片呢?“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才知道什么叫奇迹。”吴恢銮说,数学组老师曾针对3个班级做了实验,每个班的学生分别组出了21种、32种、25种等式。
  “就是这样1个小时,学生们逐渐感悟了等式的意义,悄悄萌发了代数思想。
  吴恢銮介绍,目前数学实验课程,从一年级开始,每学期16课时,每课时60分钟。数学实验项目成立之初,学校除了聘请专家做学术顾问,项目组老师还通过调查访谈,邀请了一批热心推广数学实验建设的家长加盟,定期举行学习会与讨论会,从学生角度,收集与创造出“适合学生兴趣和发展”的实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