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热议世界华文文学的“温州现象”
一场主题名为“世界华文文学中的‘温州现象’”的文化沙龙日前在温州半书房举行,以温籍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和陈河为例,探讨世界视野中的温州人写作。掌声与笑声中,众作家、学者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温暖了这个寒冬的夜。
“我的故乡书写始于离开故土之后。”张翎感慨道,虽然不能改变失去了持续的文化根的现实,但却因此得到新的自由,可以把缺席的三十年看作温州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的一小部分,然后从中截取自己的文化营养,写出具有丰富人文历史特色的温州。
浙江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金进认为,张翎和陈河都是新移民作家代表,他们在离散经历中,获得了很多同国内作家不一样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勇于接受西方文化,并让其成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与故乡的距离感使得他们更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董琳璐感言,乡土情怀和异域灵感成为支撑移民作家文学创作特色的两条臂膀,臂膀中怀抱的,是越来越广阔的世界华文文学的未来。
现场,第一次来温的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更是表达了对温州的向往。“我对温州的好奇是从诗集《梅雨潭的新绿》开始的,出自温籍杰出文学家、翻译家、诗人赵瑞蕻先生之手,他是我特别敬仰的老师。作为教授,他很早就运用多媒体教育,用小录音机播放音乐讲古诗意境。这是典型的永嘉文脉,开放,灵性,古雅,优美,这难道不是温州文脉给世界华文文学带来的基本素质吗?”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朱文斌表示,当代温州文学军团已形成双峰并峙格局,国内以王手、哲贵、钟求是等为代表,国外以张翎、陈河等为代表,国内国外遥相呼应,与温州经济模式一样,为人瞩目。
当天,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吸引了60多位文学爱好者。此次活动是温州半书房·文化驿站“温州作者”系列沙龙的首场,也是温州大学首届文学周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