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赏萤 你懂得欣赏萤火虫的美吗?
广州“花都萤火虫文化节”上夜空被萤火虫点亮
当代画家画的《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之墓》里面,萤火虫的意象很感伤。
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曾经,这是多少人沉迷夏夜的理由。一到夏天,赏流萤飞舞就成了一项颇具人气的旅游项目。可是,当你为孩子唱着“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的歌谣时,他们真的能理解《虫儿飞》里的美丽和浪漫吗?
被称为“中国萤火虫研究和保护第一人”的付新华教授,自2000年起,致力于萤火虫的考察与研究,发现并命名了雷氏萤、武汉萤、穹宇萤等多种萤火虫,并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萤火虫环保组织“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他在采访中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有关萤火虫的文化,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和守护那一片流光溢彩之美。
景天、挟火、宵烛、丹鸟……
都是古代萤火虫的称呼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国风·豳风》中,就出现了萤火虫,“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意思是思妻心切的戍边男子夜途返乡,为他沿路照明的,竟是漫山遍野的流萤,如此浪漫的返乡之路。这里的“熠耀”就是指萤火虫。萤火虫虽然是虫子,但古代却很少直接用虫称呼它,取而代之的有: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等等华美的名词,最常见的称呼还有“流萤”。一个“流”字,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玲珑感全勾画出来了,可见萤火虫之美,在古代人心中的分量。
不过,真要追溯喜欢萤火虫的起源。这大概得从人类诞生追逐光明说起。我们从一出生就本能地恐惧黑暗,于是有了火,拼命追求光明。无人工照明的年代,自然界唯一能和星空呼应的光华,想必就是它了。而如今,彻夜通明的城市灯火,让满天星星和萤火虫都顿时暗淡,就像一首歌里唱的“城市的灯火明灭闪耀,还有谁记得你燃烧发亮”。
李白有首诗
句句写萤火,却未见萤字
和其他虫子相比,萤火虫飞入古代诗词文学中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今天我们常见的蝴蝶、蜻蜓之类的昆虫。这一方面可能和当时萤火虫多见有关,另一方面正是这种流萤之美,让古人关注、描绘和记录它,成为一种雅习和情怀。
幼虫成长为一只小小的萤火虫需要10个月,而一只成虫的寿命不过短短的7到10天,用尽一生的等待只为了最后的小小光亮。中国人对萤火虫的感情很复杂,面对这盏小小的“夜行灯”,不同的情境下,会生出不同的情愫。历代很多才子的诗词中都会出现萤火虫。有赞美流萤之美的,如唐代李白的《咏萤火》,“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句句写萤火,却未见萤字,这首李白十岁写下的诗歌,咏物言志,引人遐思。
也有借萤火虫抒发抑郁不得志的,哀叹战乱民不聊生的。写萤火虫诗词中,流传最广的应是杜牧的那首《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轻罗小扇扑流萤,读着唯美,实际写的却是一个失意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古时有“腐草化萤”的说法,认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幻而来的,虽然不科学,但萤火虫大多也是生长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可想而知,一个宫女扑萤时的孤独和凄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也是用小小的萤火虫来寄托无尽的愁思;再如清人王居琼在《穆陵行》一诗中,“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就借萤火飞舞表达了对南宋帝王陵遭劫的巨大悲痛。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