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作推进中东古迹数字化保存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越来越多的古遗址在战争中毁于一旦,世界各国考古学家和技术工作者都在积极开动脑筋,以免人类历史遗迹被破坏殆尽。对现存古迹进行数字化保存成为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目前,美国哈佛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的考古学家正在利用3D影像记录极端组织“伊斯兰国”控制区的所有文物,希望能在古遗址彻底消失之前留下它们的数字资料。
自2014年6月以来,“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在所控地区,这一组织大规模毁坏多处文物古迹。今年初,武装人员在伊拉克摩苏尔市持大锤和电钻等毁坏珍贵文物。摩苏尔博物馆大量藏品遭殃,建于12世纪的胡德尔清真寺被炸毁。同一时间,伊拉克北部尼姆鲁德的亚述古城遗址也遭到大肆破坏。8月,极端组织炸毁了位于叙利亚巴尔米拉古城中的巴尔—夏明神庙古迹。巴尔米拉以“沙漠珍珠”闻名于世,拥有大量古罗马古城市遗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具有“极度珍贵的全球价值”。
“伊斯兰国”大肆破坏文物古迹的行动使古迹的数字化进程变得日益迫切。近日,由美国哈佛大学与英国牛津大学联合成立的数字化考古学研究所推出“百万图像数据库”项目,投入230万美元,试图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世界上最珍贵的遗迹。
该项目计划在今年底前,把5000部平价3D照相机(每一部价值约30美元,且使用简单)送往中东,并招募当地伙伴,尽可能拍下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从9月底开始,该项目通过伊拉克的考古学界关系网,陆续发送了数百部可上网的3D相机,之后将扩展到黎巴嫩、伊朗、也门、阿富汗、土耳其东部。每一件文物须从多个角度拍摄,影像、拍摄日期和GPS资料将上传到一个开放源码的网络数据库,不仅供学界与大众研究,还可供警方追查失踪文物的去向。到2016年底,该项目将发放1万部相机。
据介绍,数字化考古学研究所已经花费5年时间开发该项目,目前正加快进度。研究所执行董事罗杰·米歇尔称,加速记录这些图像是在“与时间赛跑”。
为制止这场针对全人类历史的战争,多个机构走到了一起。纽约大学古代世界研究所表示将为存储这些照片提供帮助;如果有必要,麻省理工学院将在其三维打印实验室打印出可扩展的古迹3D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与该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当地官员合作,在交通不便的地区分发相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希望能在2016年底前拍下100万张照片,在2017年底前拍下2000万张。一旦文物被“伊斯兰国”破坏,考古学家将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文物的原貌。
近年来,受战乱影响,中东地区的文物古迹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威胁。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叙利亚境内的全部6项世界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一个萨拉丁的堡垒和一座十字军的城堡。此外,也门新增濒危世界遗产3项,阿富汗2项,埃及1项,巴以地区3项。米歇尔表示:“在我看来,数字考古是保存这些遗迹上的建筑和艺术品的最好希望。”事实上,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今年6月,在塔利班摧毁阿富汗巴米扬大佛后的14年,一对中国夫妇用光影设备重现了大佛。当晚,一道巨大的光束照亮了巴米扬山谷,一座由光影构成、高达50米的金色巨佛浮现在原本已被炸空的佛窑里。巴米扬当地的哈扎拉人在欢呼声中载歌载舞,像过节一样。
“至少,我们可以让世界再看他一眼。”这对夫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