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殖放流月”启动 本月浙江放流鱼宝宝15亿尾
昨天,是第二个“全国放鱼日”。我省在舟山举行了“增殖放流月”启动仪式,当天,舟山共放流大黄鱼、黑鲷和真鲷等经济鱼类苗种400多万尾。
同步举办增殖放流仪式还有宁波、温州、台州、杭州等四个分会场,江河湖海齐上阵,五地共计放流苗种1000多万尾。
我省持续多年开展的大规模增殖放流,有效补充和恢复了渔业资源。据省海洋渔业部门人士介绍,近年来,内陆捕捞的渔获物中,有40%来自增殖放流;每投入1块钱放流鱼苗,可捕捞起价值6块钱的鱼。
“这个月,浙江计划放流水生生物苗种15亿尾(粒)以上。”省海洋渔业局局长黄志平说。
仅2014年5月以来
浙江就放生了50亿尾鱼苗
昨天舟山的启动仪式十分热闹,来参加放鱼的不仅有渔民,还有社区干部和学生,一共300多人。“我们请了各行各业的代表,这也是保护资源的一次很好的宣传机会。”省海洋渔业局工作人员说。
眼看着一盆盆鱼苗奔向大海,渔民王云发十分感慨,“希望开渔后有个好收成。”
“接下来,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全省沿海和内陆地区,还将陆续举办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计划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亿尾(粒)以上。”黄志平说。
近年来,随着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鱼苗放流地区已经从原来的几个市、县扩展到全省全境,放流种类从最初的十多个品种扩大到如今的四十多个品种。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3.65亿元,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3.35亿尾。仅2014年5月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工作启动以来,放流苗种就达50.3亿尾。
往东海里放什么鱼是有讲究的
带鱼、鲳鱼鱼苗还在研究
每年投放的这么多鱼苗从哪里来?都有哪些鱼?放鱼又有些什么讲究?昨天,钱江晚报记者咨询了浙江省海洋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伟定。
王伟定长期从事海水养殖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海洋牧场建设等海洋渔业生态修复工作。
“这些鱼苗都来自专门的水产苗种场,浙江省有几十家,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他说。
这些年,投放到东海的,主要有大黄鱼、乌贼、日本对虾、黑鲷等经济鱼类品种。
哪些水域投放哪些鱼,也有讲究。王伟定说,“我们会根据鱼类各自的生长环境等因素,安排放流不同的鱼,比如舟山,原来有黄鱼的产卵场,我们就会放黄鱼苗。”
濒临灭绝的大黄鱼和绝迹多年的曼氏无针乌贼,通过人工繁殖技术并增殖放流后,现在已经重新回到了百姓餐桌。
不过,大家比较爱吃的带鱼和鲳鱼,人工繁殖比较困难,目前还在加紧研究。“难度很大,但已经取得了突破,希望能早日研究成功。”
很多人关心,这些放流到海里的鱼苗,长大后口味怎么样?王伟定说,这些鱼苗“吃住”都在大海里,和野生的口味基本没区别。
1块钱鱼苗能捞起6块钱的鱼
还能改善水质保护环境
据了解,增殖放流是国际社会公认并通常采用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保护的重要做法之一。
“我省大规模进行增殖放流开始于2004年。”王伟定说,现在渔业资源衰退严重,增殖放流显得越来越重要,“可以有效补充和恢复渔业资源。”
除了修复渔业资源,在淡水水域放流鱼苗,对水质的改善作用十分明显。
“淡水放流的鲢、鳙及黄尾密鲴等鱼类,每成长一公斤可吃掉30~40公斤藻类,能有效移除水体中的氮、磷,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爆发,每条鱼都是一台水质净化器。”省海洋渔业局一名专家说。
增殖放流这么多年,最受益的当然是渔民。海洋渔业部门统计,近年来,内陆捕捞的渔获物中,有40%来自增殖放流;每投入1块钱放流鱼苗,可捕捞起价值6块钱的鱼。
显然,要恢复东海渔业资源,仅靠“放”是不够的。在目前“断子绝孙式”的捕捞能力下,这些刚放下的“鱼宝宝”很可能来不及长大就被捕捞,进了鱼粉厂。
“既要放好,更要管好。”黄志平在昨天的讲话中强调说。
“渔业资源修复需要很长的过程,增殖放流只是一种手段,关键在于如何加强管护。”王伟定说。
从今年5月19日开始,以“治渔具、护幼鱼、抓伏休”为重点,我省全面打响了史上最严“幼鱼保护攻坚战”和“伏季休渔保卫战”,目标一年内全面取缔地笼网、珊瑚网、滩涂串网、密眼囊网衬网、电脉冲惊虾仪等五类“绝户网”。
(记者 史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