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聚焦浙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以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在浙江大地徐徐展开。
2018年,浙江省启动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三年行动,首批工程150个,涉及148个乡镇(街道)、657个行政村,土地面积408万亩,计划总投资339亿元。作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之一,衢州市衢江区富里村等5村实施的工程项目,现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850亩、垦造耕地4541亩、旱地改水田800亩,盘活农村建设用地22亩,农村拆违治违3.2万平方米,开展美丽河湖建设2235亩。
浙江省安吉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 赵 岚 摄
科学谋划 精准施策
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浙江省要求: “创新土地制度供给和要素保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形成农田连片与村庄集聚的土地保护新格局、生态宜居与集约高效的农村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促进乡村振兴,助推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
浙江省政府有关负责人认为,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实质是乡村有机更新,重中之重是全要素综合整治农村山水林田湖草,全域优化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落脚点是实现空间形态、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的系统性重塑和综合集成创新。
浙江省强调,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进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对田水林路村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建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集约高效的美丽国土新格局。同时,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要以“多规合一”为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资源整合为导向,全面推进农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综合整治;以制度供给为支撑,深化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以农民受益为根本目的,共建共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成果。
工程起步,政策是先导。2018年8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实行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制度。 将项目区周边的农用地、零散耕地和零星建设用地复垦后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通过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等措施,逐步形成与永久基本农田连通连片、设施完善、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探索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年度更新与零星永久基本农田调整相挂钩制度。
二是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 充分合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各项目区可提留不超过建设用地复垦面积的20%,作为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保障项目区内农村基础设施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
三是实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工程验收后按复垦面积的一定比例奖励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由县级政府统筹,优先保障新农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比如,对现状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低于80平方米的,按1∶1比例奖励用地指标。对利用收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按实际利用面积3∶1 比例奖励用地指标。
四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在确保县域内耕地数量和质量平衡的前提下,项目区增减挂钩指标,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扩展边界范围内等面积含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使用;在满足当地村庄建设和农村发展用地需要后,节余指标可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其收益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咬定目标 狠抓落实
浙江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实施500个以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为落实任务目标,2018年10月,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现场会,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发挥首创精神,高质量推动工程实施。
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要求省级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排出年度计划,拿出施工图,加强对市县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导。各地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工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工程实施机制。要求各地因地制宜,算好环境、生态、保护、民生、经济“五本账”,科学把握好目标关、选址关、规划关、质量关、规矩关“五个关”,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能变、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农民利益不受损“四条红线”,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打造更多的示范工程、精品工程。
三年目标推进,首年开局良好。
据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已开工建设123个,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7个,面积13.8万亩;耕地质量提升项目265个,面积2.27万亩;旱地改水田项目104个,面积1.41万亩;垦造耕地项目228个,面积3.97万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48个,面积9800亩;生态环境整治修复项目21个,面积1600亩。
打造典型工程 发挥示范效应
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浙江省注重做加法,即“土地整治+生态空间修复、清洁田园、矿山复绿、治水剿劣、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各地涌现出一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典型工程,为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实践样本,发挥示范效应。
工程镜头一:双浦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美丽乡镇。
2016年12月,杭州市西湖区双浦镇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拆违控违”、治水“剿劣”、田园清洁、矿山治理、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等十大行动。整治后的双浦镇,耕地块数从677个降至170个,平均单块面积从26亩增加到194亩;农村建设用地块数从525个降至86个,平均单块面积从36亩增加到88亩;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减少267亩,农村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从194平方米降至122平方米,新增水田1283亩。
工程镜头二:八里店镇南部片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业园区。
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南部片区,面积34平方公里。2010年,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经营分散、农民居住分散等问题,吴兴区启动了八里店镇南部片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共完成复垦面积1153亩,新建了紫金桥等6个农民社区用于农户安置,建新区总面积为1575亩,搬迁农户1325户。项目实施后,村庄的建设用地面积减少了,户均占地比过去减少了0.29亩。
此外,吴兴区还打造了功能稻谷产业园、瓜果蔬菜产业园和特种水产养殖园三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如今,功能稻谷产业园累计建成面积1.02万亩,促进了土地集中连片;引进特种水产养殖园加快“大好高”项目,园区累计建成面积5500亩;瓜果蔬菜产业园引导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累计建成面积9000亩。
工程镜头三:下岩贝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旅游。
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伫立在海拔340多米、约1.8平方公里的台地上,曾经违建乱搭,基础设施落后,空守美景,鲜少游客。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上马,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三规合一”试点推行,仅几年光景,下岩贝村就提升了整体“颜值”。2017年国庆期间,下岩贝村接待游客4万名,有民宿和农家乐13家,有的民宿仅一天营业收入可达上万元。
工程镜头四:中对口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环境提升。
“进村捂鼻头,出村摇着头。”前几年,苍南县中对口村的环境绝对是差评。如今,中对口村道路整洁,滨水公园草坪中缀有鲜花,亭台楼阁和绿树相映,文化礼堂、村民中心等各种公共设施齐全。这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新变化。
从2014年起,中对口村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先拆旧后建新,推进农房集聚。全村共拆除违章建筑2.35万平方米,危旧房300间;新民居建设项目总用地面积93.4亩,共计房屋934套。村里拆除了河道边的小企业,开展河道治理,打下木桩固堤,清除淤泥,种花裁树。
工程镜头五:象溪一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古村保护。
松阳县象溪一村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村居住环境差,还存有大量危房。2009年,象溪一村启动旧村改造,同时跟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拆除了60多幢危旧房,利用溪滩地建新房,复垦近30亩宅基地;新房统一规划建设,休闲公园、文化礼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松阳县在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保护和恢复“天人合一”的村落形态,在核心区严控建新房,对外围区域建房注重建筑布局、高度、风格、色调,与村庄传统风格相协调。如今,村里新建的幢幢楼房依旧保持着古朴风貌,与古建筑融为一体。村里用老屋拆下来的50座寓意丰富的石门,建成“忆古寻梦”广场公园,为后人留下历史印迹;还用老瓦片、老砖头、老酒坛垒起富有韵味“三片墙”。据悉,2015年以来,象溪一村每年平均接待游客近17万人次。
工程场景似相同,风景却不同。随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梦”正逐步变为现实。
来源:2019年2月2日《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