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学习时报: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王开轩:文化在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本质意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清晰把握、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回顾党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革命能屡遭坎坷仍克敌制胜,改革开放能屡遇困难仍奋发前行,探究深层原因,都是因为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在发力。每当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总能作出科学判断和正确抉择,重要原因就在于坚定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提升了人们的思想认知,明确了前进方向,赋予人们智慧和力量,也必将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依据和根本。
谢承祥:文化自信是化人之本。“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文化越自信,越有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就越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立国之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华民族在修齐治平、民惟邦本、居安思危、和而不同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标识,是我们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和根本。
吴一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千百年的各民族历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实都证明,各少数民族群众热爱祖国、同心向党。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自身创造发展和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互相交流发展的结果,文化基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十分明显。可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机组成,是提高我国文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盛高举:文化浸润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一旦作用于人,便会转换和升华为潜力无穷的精神、理念、情志和无与伦比的进取心与创造力。作为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得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可、认同和接受,拥有其他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对自己文化的自信,统一了我们的思想认知,明确了我们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并赋予我们丰饶的智慧与强大的定力,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富于激情和勇气,更具有毅力和韧性,更能在攻坚克难与顽强拼搏中创造奇迹、撷获硕果。
何晶: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在社会生活发展中,文化不但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且反作用于社会生活。随着中国在世界整体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的文化应及时跟上经济生活的步伐,既体现本土政治文化思想、法律思想、宗教、伦理道德、哲学等的时代进步,也彰显几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文化优势、文化认同。只有这样,中国的未来才是可持续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学习时报:如何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王开轩:文化自信决定了道路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发展道路。正是基于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化的自信,我们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理论自信植根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共产主义在中国扎根的土壤,在中华文化长期积淀的基础上,中国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社会制度的选择和确立,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的积累和传承,决定了中国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之中。
谢承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导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民族文化根基。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对各种有益的思想学派流派包容发展。这些都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厚养。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长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的执政党,我们党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政党,坚定文化自信是夯实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吴一文: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例,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文化,既包含单一民族创造的特色鲜明的本民族文化,也包括由这些单一民族文化构成的整体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必须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时代性,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感情和陷入“夜郎自大”的深渊,这样少数民族文化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和而不同,才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满生机。
袁红英: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前提条件。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形成、发展不仅是政治选择的结果,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社会主义理论是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经济理论、文化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各方面内容的系统的、复杂的体系,文化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三方面,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是其重要内容。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文化自信。
何晶:文化自信是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打基础和建平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属于制度、组织、设施,总体上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这些框架的建构有赖于意识形态的指导,依托于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结合中国自身国情,把握世界发展脉搏建立起来的道路,这条道路在探寻的过程中既有学习又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能够使中国理论更具理性、中国道路更合规律、中国制度更具保障。
学习时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
王开轩: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全体人民都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国人的日常文化和道德观念,把优秀文化转化为社会文明、转化为个人文明,使全体人民成为有文化、高素质的现代人。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这样,文化自信才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植根于全体人民,才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
谢承祥:一是尊重传统文化,整理历史资源,大力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立足现实,结合时代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放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认识。实现转化是指将传统的思想转化为现代思想,以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实现发展是指摈弃相对保守滞后的文化以建设适用于科学思维的、汲取了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文化体系。三是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防止文化复古主义。
吴一文:首先,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我国有56个民族,全国人口中少数民族占8.49%,汉族占91.51%,我国共有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历史上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创造的本民族文化最亲最近、体会最深,这是坚定文化自信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抓手,更是特色所在。
盛高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充沛的价值理念、完备的人际规范、厚重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民族精神、包容的和谐思维等,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出发,按照当今时代要求、现实社会标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需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的最好例证。
袁红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绵延发展、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的文化对于世界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加大实践行动力度,不断拓宽转化创新路径,积极探索转化创新方式,才能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远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学习时报:在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过程中,孕育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在今天,强调弘扬革命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王开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从中汲取昂扬奋进、团结拼搏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文化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弘扬革命文化,要特别重视对青年人的教育引导。要通过加强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国情社情等的教育,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谢承祥:弘扬革命文化是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各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先进集体与英雄人物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汇聚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优良精神传统。弘扬革命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革命文化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中国人民深沉的爱国情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守与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育革命接班人。
盛高举:其一,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来源,研究、弘扬革命文化能够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其二,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三,弘扬革命文化就是回顾党的历史,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其四,革命文化是重要文化经济资源,可以催生革命文化作品、革命文化旅游等,促进经济的发展。
袁红英: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先进文化,既秉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经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洗礼、锻造和淬炼,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弘扬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表现形态。弘扬革命文化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开拓创新优良革命传统,不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
何晶:从中国文化的发展传统看,革命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从世界文化发展的格局看,革命文化是中国为现代社会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的革命文化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为革命活动、社会建设乃至世界发展的现实层面的价值体系、精神特质和方向指引。当代世界日益进入到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格局,政治制度的差异性和文化价值的冲突日益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弘扬革命文化是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学习时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是如何“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王开轩:今年5月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是党和国家在深化文化体制领域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部署,我们应当按照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的实施。例如在对外文化贸易和投资领域,要积极培育对外文化贸易主体,打造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在稳定传统优势文化产品出口的同时,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兴贸易方式,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参加重要国际文化节等,为建立成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作出贡献。
吴一文: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正确处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更好地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团结、统一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结合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实际,积极推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尤其是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高各民族群众综合素质,有效地助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盛高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工作上作出重要论述,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包括深化文化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作了全面深入的部署。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党的文艺工作座谈会等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始终坚持“两个效益”统一,把牢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惠及了人民群众。
袁红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先进文化发展。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支柱,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利民惠民。再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提升文化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何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普及。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三是注重革命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持续推进。四是在主旋律题材和大众化题材方面,推出一系列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加强了面向国计民生的智库建设。
林珊珊 熊若愚 何忠国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