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申报助推赣南经济发展侧记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1987年,整整三十年里,当年的地矿部在全国率先深入赣南开启了对口定点扶贫的征程,之后的历任党组接力扶贫,“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这样的庄严承诺落地有声并且回响在所有国土地质人的耳畔……
国土资源部: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
当小温匆匆忙忙来到我们地质遗迹采访组时,我一时竟没认出她来。小温是我十年前来石城县做土地调查时认识的一名导游,那时她刚刚从学校毕业,拿到了导游证,却没有什么工作可做,常常很多天都没有游客,只能再找一份事情做,那天她带我们去看了一个客家围屋就结束了行程。
如今,小温已经到县旅发委工作,人明显比以前成熟干练了许多。她告诉我,现在工作很忙,游客很多,一到节假日更是要加班加点,眼下,通天寨地质公园已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上面给了地质遗迹保护经费,有游步道建设、污水排放、科普馆建设等大量工作要做。她还告诉我们,拿到国家地质公园后还要申报5A景区,到那时,这里的旅游业一定会更红火。
小温的一番话让我们感慨不已,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无数国土人地质人为之奋斗了三十年的赣南扶贫工作在小温这代人身上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成效,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赣南人的生活,这是我们采访组最深切的感受,同时也感受到我们肩上的使命,一定要记录好这段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扶贫壮举,记录下这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日子。
赣南地区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是中国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每个中国人提起赣南都会肃然起敬,我们会想到这个地方有将军县,有稀土,有脐橙,同时也会想到这个地区交通不畅,经济落后,是国家重点贫困区。
习总书记说:“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说,拔掉穷根、消灭贫困的呼声响彻了赣南大地。2016年3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深入赣南山区,他指出,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提出的“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服务好对接好赣南精准扶贫工作,实现脱贫目标。2016年3月3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赣南脱贫攻坚地质调查2016年工作部署对接会”在赣州召开,会议在农业地质调查、特色矿产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地质公园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做了部署。江西省地矿局一直是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赣南扶贫的先头部队,局长苗壮在2017年全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里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国家级战略正在实施,我们要加强旅游地质工作,积极申报地质公园,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赣南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1987年,整整三十年里,当年的地矿部在全国率先深入赣南开启了对口定点扶贫的征程,之后的历任党组接力扶贫,“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这样的庄严承诺落地有声并且回响在所有国土地质人的耳畔。
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遗留下来的记录,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年代,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许多重要的地质遗迹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地质公园的设立告诉了人们,我们每天抬头就能看到的这座山,其实是独特的、美丽的、不可再生的,它蕴含着许多科学原理和奇异风光,它可以吸引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来这里考察学习观光旅游。自然对人类是公平的,你发现它爱护它,它就会给人类带来最丰厚的回馈。
开展旅游地质调查,设立地质公园,从而拉动旅游业发展是近些年开始的。江西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始于2000年,江西地矿局及所属江西地调院开展的这项工作也是与时俱进、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的扶贫新举措。通过许多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在赣南发现了宁都、兴国、寻乌、南康、石城、上犹等丹霞地貌地质遗迹,中国地质调查局协助当地政府成功申报了石城县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和上犹五指峰省级地质公园,并发现了一大批景观资源,使丹霞地貌在赣南红土地上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一批新景区闪亮登场,当地经济和就业水平因此而普遍提升。
目前,赣南地区已经成功申报了一处国家级地质公园、一处省级地质公园,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还为兴国、宁都两处省级地质公园的申报提供技术支撑和多方面支持。2017年3月31日,支撑助推赣州获得了“中国恐龙之乡”这块金字招牌称号。已建成的公园仅石城国家地质公园2016年门票收入就达到了2000万元,并且带动全县的旅游业创下了15.08亿元的收入。石城县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县成为现在的集地质公园和温泉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吸引了本省以及福建、浙江、广东的大量游客。赣南的百姓对地质公园显得非常熟悉并且期待它们能在自己家所在地落成。
县政府矿管局:要实现全域旅游,地质公园发展是第一要务
我们的采访组来到了石城县地质公园通天寨区域。
石城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武夷山脉中段西侧,隶属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管辖。公园地质特征独特,丹霞地貌与众不同。公园在石城县城东南7千米处,G72和G35高速公路分别于公园南部和西部穿过,现在的交通比以前便捷了许多,铁路和机场还在规划设计之中。
“丹霞”一词用于描述红色岩层所形成的丹崖赤壁地貌景观,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江暖客寻瑶草,洞深人咽丹霞”,这是诗人王贞白首次使用“丹霞”一词来描述红色沙砾岩地貌特征。
1988年,中山大学地理学教授黄进在《丹霞地貌与旅游资源》一文中提出“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斜的厚层紫红色砂、砾岩层之上,沿着岩层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及风化剥落和崩塌后退,形成顶平(或顶斜)、身陡、麓缓的石寨、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1年,黄进先后三次考察了石城县通天寨,出版了《石城丹霞地貌》一书。一系列的科学成果确定了通天寨区域独特的大地构造和极具科学性、稀有性、观赏性的珍贵地质遗迹,园内地貌类型丰富,有丹霞峰丛、石柱、石崖、石墙、崩积岩块、龟裂石、丹霞洞穴等特殊地貌,尤其以圆顶石寨峰为代表,而龟裂石地貌的异常发育形成的景观更是世界罕见。
采访组进山的时候正在下雨,许多山峰影影绰绰地沉浸在雨雾之中,给远处的那座造型奇特的山峰“生命之根”平添了几分神秘。雨中的丹霞地貌和晴天有很大不同,晴天里,朝阳晚霞照耀下的石壁鲜红壮丽,而此刻却呈现黛色,山和水和树融为一体,更显出自然造化的神奇。
陪同我们采访的县矿管局纪检组长王美芳是个热情干练的“80后”,看得出来他热爱他的家乡和客家文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如数家珍地介绍了这座公园的由来。作为一名地矿人,他比旁人更懂得来自国家特别是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和发生在这里的变化。
小王为我准备了《江西石城地质公园申报书》和《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情况汇报》,而更多的,是在谈许多人为这座地质公园所做出的艰苦劳动。
通天寨是石城地质公园的中心景区,其开发是从2007年开始的,那时连进山的马路都没有,当时是驾驶员的小王就是在一个雨天跟随领导用一块红毯和几把铁锹完成了地质公园的奠基。通天寨的开发迅速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重视。当时正值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准发力,立即责成江西省地调院全力以赴给予技术支撑,于是一批地质工作者来到了赣南各县,也来到了石城的山水之间,他们远离家园,风餐露宿,默默地在赣南的大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同时这汗水也浇灌出了一片片丰硕的成果,丹霞地貌显露端倪。
经过大量的前期申报工作,石城地质公园于2013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核准为国土资源部科普教育基地。2014年1月,获得第七批国家级地质公园资格。2015年6月,经国土资源部向中国科协推荐,成功申报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6年12月3日,《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规划》顺利提交评审,标志着石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有了更加清晰的蓝图。
石城县分管旅游的廖丽萍副县长和矿管局邓扬俊局长在交谈中告诉我们:获得国家级地质公园资格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精致县城、秀美乡村、特色景区、产业集群”四位一体的“全域旅游”的工作思路,县里把地质公园作为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和发展旅游事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要求,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目前已建成从县城通往通天寨的互通公路,建成游客服务中心两处,停车场约6000平方米,景区游览道约4600米,护栏约1600米,20余千米公路白改黑工程,完成石城地质公园通天寨北门主标识系统及景点解说牌的建设,《江西石城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16—2030)》已编制完成,即将以县人民政府名义发布实施。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方案于2017年2月8日在南昌通过专家评审,即将对地质公园博物馆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符合国家地质公园标准的影视厅及地质博物馆,同时,拍摄地质公园影视宣传片,印制科普读物及开发纪念品,提升展示功能和科普功能,向中外游客全面介绍石城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地质科学发展史和其他景观、自然和社会环境等内容,为游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科普教育及专业科研场所。
他们给我的资料里有这样一段话:园区内的地质地貌景观特点突出,美学价值极高,尤其是丹霞地貌景观秀美多姿,从形态、色彩、结构上有着与其他地貌景观不同的美学特点,游人无不为之赞叹。它们能够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旅游观赏、愉悦身心等多种需要,也可满足人们探秘、求知的需求。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将使公园内的景色更加秀丽,环境更加优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的责任,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资料预见,石城国家地质公园,作为一处以丹霞与温泉为特色、融地质历史与地域特色文化于一体的科学公园,依托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和初具规模的旅游服务设施,公园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正成为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并对地质遗迹实施有效、合理的开发,可以使园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为人类永续利用,成为地质学、地貌学的科研与教学永久性基地,对于石城地质旅游业及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生积极的长久的效益。
我们十分欣赏石城人的智慧,他们借助国土资源部的扶贫政策,也抓住了生态旅游发展的绝佳机会,创造性地开发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并且惠及百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一组数据为这个成果提供了佐证:
2010年,石城地质公园接待游客约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2080万元。2014年,石城地质公园获得国家级地质公园资格后,全县接待游客量为17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5亿元。2015年,全县接待游客量为233.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34亿元。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量为33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为15.08亿元。旅游人数2014年同比增长2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6%。旅游人数2015年同比增长37%,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2%。旅游人数2016年同比增长43.1%,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8.7%。2016年地质公园带来的门票收入约2000万元,直接解决就业360余人,间接解决就业两千余人。
这组数字显示的增幅令人惊叹,这组数据反映的县域经济发展已经被有关部门称为“石城现象”,而这种现象一定会像他们规划的那样,在全赣南遍地开花。按这个势头发展,赣南的地质公园和温泉带动的生态旅游业将很快成为赣州的支柱产业。
透过这些数字我仿佛看到了公园里人头攒动的情景,仿佛看到了导游小温和地矿局小王他们的笑脸,也仿佛看到了国土人地质人留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辛勤的足迹。
大畲村村民:我们这里除了山不变,其他的都在发生变化
采访途中,我们走进了通天寨脚下的大畲村。
琴江镇大畲村坐落在地质公园脚下,面积27.6平方千米,以前这个村的农户散落在山上山下,交通不便,经济极端贫困。而眼前这个村没有了以前的影子,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排排新建的住房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在居民区中间我看到了几块公告牌,其中一块叫“琴江镇大畲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公示”,还有一块叫“精准扶贫政策指南”,前一块牌子公示了全村105户贫困户的信息和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的信息,第二块牌子上列举了产业扶贫、安居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兜底保障扶贫和电力扶贫的具体政策和补助标准。下面的落款是县委办驻大畲村扶贫工作队。扶贫工作的确深入到了每一个人和每一个角落。
不远处,地质公园通天寨主峰巍然耸立,花海温泉的出水口热气腾腾,花海温泉度假庄园巨大的规划效果图清晰可见。它们之间有些什么关联?原来这里的地热也是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局属单位的支持下发现并登记矿权,一座地质公园加上一眼温泉,难怪那个度假庄园的规划做得大气而且大胆;村边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大畲村的未来真的不可限量。
村支书张德兴是位纯朴的老者,他告诉我,他已经当了二十几年支书了。我们在牛毛细雨里边走边聊。2010年前,也就是地质公园设立那年,这个村的26个村民小组还有7个不通电不通路,地质公园批了以后,政府重新规划了景区和周边地区,借助国家移民政策,集中建设改造了600多套住房,改善了2600多人的住房条件,在新的居民点开办了小学,村外还种了几百亩白莲,建起了游步栈桥,每到莲花开花时节,游客如云。村民人均收入更是从2010年的两千元增至2016年的八千多元。如今,大畲村已经是县里的新农村示范点。
张支书满脸笑意地说:“现在地质公园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村要多开几个农家乐,浙江客商要投资十个亿开发花海温泉度假庄园,将来这里的农家乐肯定会好,大部分村民都可以在景区和度假庄园找到事情做,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的。”
老支书为党工作了二十多年,党的扶贫政策他是知道的,地质公园和温泉给这个村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他最清楚,他对党的感激不是在口头上,而是表现在对这个村未来的信心上。
雨下大了,我们走进一所民居,主人叫黄晓程。这是一个很有眼光的青年,他是2010年从县城搬回村的,他在村里建起了一栋300多平方米的三层楼房,还拉起了一个工程队。地质公园设立后,通天寨下面的休闲度假业一下就起来了,他这个小施工队一年也能接个两百万工程,平时有七八个人上班,忙的时候有上百人跟着干呢。小黄对我们说:“我以前在县城是开诊所的,收入也还可以,之所以从县城搬回来,就是看到了这里的发展前景,地质公园设立后,景区周边规划建设得很快,发展势头很好。我们这里除了山不变,其他的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农民舍不得离开家乡,离不开土地,以前搬出去也是因为太穷了,没法子。现如今,地质公园有了,温泉也有了,将来肯定会有更多人来,这么好的机遇我不会错过的。”他停顿了一下说,“这真的要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特别是你们搞地质的啊!”
我们采访组在离石城地质公园游客服务中心不远处的一个农家乐门前停住了脚步。这是一座三层小楼,一看便知是在政府指导下按规划建设的,门脸的装饰整齐划一,也是政府统一搞的,连在一起的几个农家乐门前留出了大片空地,这是留作停车用的。主人姓黄,这会儿去县里买菜去了,老板娘一直在厨房忙着。隔壁的一位七十几岁姓尹的老人得知我们的来意,打开了话匣子,他说这里七年前都是土坯房,当时真的饭都吃不饱,外面的亲戚都不敢来串门,因为听说这里有野兽出没。他边说便打开手机里他以前拍的一张老房子的照片,真的非常破旧。我惊讶于老人很熟练地使用手机,同时欣赏老人的用心,没有什么比这张照片更能说明这里的变化了,我也拍了一张他拿着手机打开老房子图片的照片。
说话的时候,这家的女儿回来了,时尚而且大方,她介绍说,他们家五口人,几年前,家里种点白莲和烟叶,生活还是很困难。后来,地质公园建起来了,家里看游人多了,就开了个小饭馆,父亲负责买菜,母亲负责后厨,他们三个子女负责招呼客人,他们做的“一鸭四菜”最受欢迎了。小黄说:“现在这里通了公路,到县城以前要四十几分钟,现在我自己开车只要十分钟,游客多了,我们家的生意也更好了,楼有了,车有了,还请了小姨来帮忙呢。”我还想再聊下去,这时来了一拨客人,小黄赶紧拿起菜单去招呼了。
采访中,石城的客家人都会热情地为我们泡他们自己炒制的茶,我从他们闲适的心情和举止里能读出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我想这也正是参加扶贫的同志们想看到的。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并且确保不返贫,要变输血为造血,为赣南的老百姓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可持续的产业。石城国家地质公园就是送给石城百姓的一笔这样的财富和产业。
扶贫工作者:能到这里参加扶贫,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
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在2016年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会议上强调:要用非常之策,落实非常之举,把定点扶贫作为分内职责,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扎实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也是在细雨之中,我们采访组来到了宁都县的翠微峰。翠微峰坐落在宁都县城西2.5千米处,是国家森林公园、4A级风景区,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这是一座集风景、文化、宗教于一体的历史名山。海拔300米以上的石峰就有94座,其中又以主峰翠微峰最为出名。听说峰南有一条裂隙,为登山唯一途径,游者必须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方可爬得上去。1949年这里发生过一场有名的剿匪战,新中国成立第二年拍摄了当时脍炙人口的电影《翠岗红旗》,这里的红色文化跟丹霞赤壁一样色彩夺目。眼前的翠微峰显得格外幽深雄峻。管委会负责人李新生把我们引进了他简朴的办公室。
翠微峰地质公园申报前期准备工作从2012年就开始了。2016年,宁都县以国土资源部重点支持宁都等四县脱贫攻坚为契机,正式启动了翠微峰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委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和江西地调院对园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综合科考报告和省级地质公园申报系列材料,相关基础性技术工作准备就绪,很快就具备了申报条件。
李新生介绍说,按照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审查、审批程序及有关要求,他们想请省国土资源厅受理申请和组织审查,批准设立翠微峰省级地质公园,并在项目资金上予以支持,用于开展翠微峰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宣传等建设工作,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助推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在各方大力支持下进展顺利,他们想赶在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三十周年之际拿到地质公园的牌子。
在翠微峰景区申报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名单里,我看到了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先栋的名字。李新生介绍,黄县长是国土资源部派来宁都挂职的,也是来定点扶贫的,黄县长的到来有力地推进了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而像黄先栋这样的挂职扶贫干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派了一批又一批。
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副司长宋全祥也是一位扶贫干部,他去赣州任挂职副市长时是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派出的第175名干部,说起与赣南的缘分,他总结说是“三进苏区”,1991年扶贫工作了一年,2012年蹲点一个月,2014年挂职副市长,分管地矿、地质调查等工作。宋全祥说:“能到这里参加扶贫,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有同志说赣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说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我给北京一位在赣南挂过职的国土资源系统的同志打了电话,他说自己只是扶贫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一定不要写他的名字。他说:“三十年前,地矿部就向赣南派出了第一批人马,那时叫扶贫工作团;20世纪90年代,为加大扶贫力度,扶贫团改成了扶贫开发中心,常年保持10人左右在赣南工作。当年,我们接到去赣南挂职扶贫通知的时候,每个人都热血沸腾,我们都有一种使命感。来到赣南以后,我们看到当地的老百姓那么贫困,都恨不得把一天当两天来用,不少同志放弃了假期,还有同志在家人动手术时都没能陪在身边。”我问他回京后有没有回过赣南,他说:“虽然没有回过,但赣南同志的电话一个都没删,知道赣南的变化很大,我们既高兴又欣慰!”
地质调查局专家:工作中去的艰苦地方多了,已经没有艰苦的感觉了
为了加快申报进度,黄先栋春节假期没结束就回到了县里,组织协调申报工作。为了解决申报费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专门准备了项目资金,要求江西省地调院负责技术支撑并组织实施。
李新生为我们列举了一长串为申报工作无私奉献者的名单,他说,当初连想都没想到国土地质部门的人扶贫工作那么认真,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项目,更没有启动资金,景区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他告诉我,江西省地调院的尹国胜副院长2012年就来到了这里,他陪同尹院长翻山越岭,对翠微峰作了详细的科学考察。
在赣南的各个生态旅游、地质遗迹项目里,尹国胜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作风严谨,吃苦耐劳,特别是为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申报所作的贡献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好评。
尹国胜从事地质工作三十多年,是教授级高工,足迹遍及江西山山水水,主持完成的三清山和龙虎山(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技术工作,为江西省成功摘取两项世界自然遗产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江西省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利用和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领域的学术领头人。
就是这样一位高级专家,多年以来一直为赣南的地质遗迹和温泉地热调查不懈努力。采访交谈中,尹院长为我介绍了江西省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如数家珍。他告诉我,起初,地方同志对地质工作还不是很了解,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开发以及潜在的经济价值也认识不足,他曾经为石城县四套班子举办了一次讲座,为他们讲述了旅游地质等新鲜的发展理念,提出了“把石头城变成温泉城”的发展思路。实践证明,石城主打地质公园牌发展生态旅游是走对了。
为了推进江西特别是赣南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江西地调院积极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沟通,为宁都翠微峰和兴国的地质公园调查争取到了项目资金。尹院长还回忆了去年七月在兴国等赣南山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董颖主任一行和江西省国土厅、省地调院的同志克服困难联合调查的感人事迹。他说:“那么酷热的天,一同考察的还有几位女同志,红层山地要么没树,要么没路,可没人叫苦,没人掉队,圆满完成了科学调查,认为兴国拥有丰富的丹霞地质遗迹和人文景观资源,这为下步的申报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决定要联系董颖主任,尽管知道她很忙。董颖是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负责人,牵头组织过全国许多地质遗迹调查和申报工作,曾经主持助推南雄市获得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的“中国恐龙之乡”称号。董颖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赣南扶贫工作的忠实履行者。
电话那头,董主任语调平静地回顾了在赣南调查地质遗迹时的那些日子,兴国、宁都、翠微峰、通天岩这些地名她都脱口而出,十几年前的扶贫工作历历在目。正如熟悉董颖的人说的那样,她工作十分认真严谨,责任心极强,跟她一起的人常常很难跟上她的步伐,包括登山。当我问她在扶贫工作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时,董颖的回答让我有些惊讶。她说:“我走的艰苦地方太多了,已经没什么艰苦的感觉了。要说比较难忘的事,还是去年夏天在宁都,翠微峰是森林公园,我们下到一条沟底,根本没有路,可是大家硬是没停下来,我们的衣服手臂都被野草划破了。在瑞金看一个点时,我觉得看过的地方没什么突出之处,大家都提出不要走了,前面完全没路了,当地领路的人都觉得太难走而不愿前行了,我说咱不走回头路,继续往前走,直到下午四点钟才吃上饭,后来在里面发现了很有特点的地质遗迹点和有价值的地质景观,我叫他们可以准备资料了。”
采访快结束时,董颖主任说有一个好消息告诉我,她给我发来了《赣南日报》微信平台的一个链接。“3月31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在北京召开赣州市申报中国恐龙之乡评审会。评审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赣州符合中国化石之乡评审标准,同意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
也是去年7月,董颖在赣南做地质遗迹调查时,凭借对赣南老区的真情,凭借她在古生物化石调查方面丰富的工作经验,主动向赣州市政府发起了这个动议,从野外回来,董颖就拿出了赣州“中国恐龙之乡”申报书初稿,并且立刻布置了申报的具体工作和时间节点,随后,董主任会同几方古生物专家再次去赣州实地调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跑遍了赣州的博物馆,对赣州恐龙化石恐龙蛋化石的种类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大约7000万年前,由章贡区、赣县、于都、南康部分区域组成的约1400平方千米的赣州盆地是一个湖沼地区,适合爬行动物生活繁衍,大量出土的恐龙蛋化石证明赣南是恐龙在华南地区的一个主要聚集地。
短短9个月后的2017年3月31日,董颖他们就支撑助推赣州获得了“中国恐龙之乡”称号。这无疑又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为赣州的地质遗迹申报赢得的一个重要成果,为赣州的地质遗迹生态旅游业发展打出了一张新名片、新金字招牌。
采访过程中我翻阅有关资料,2017年2月6日,江西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省委书记鹿心社主持会议并讲话,他说:“要紧紧抓住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更多经验。要继续用好对口支援政策,狠抓政策落地,加强沟通对接,为苏区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巩固拓展对口支援。”
早在10年前,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的鹿心社同志就曾来到赣南扶贫,他这番话我们国土人和地质人听得真真切切,也理解得最为透彻。
资料显示,石城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石城国家地质公园为龙头,未来,赣州市将整合全市18个县(市、区)丹霞与温泉资源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为全市创建世界级旅游园区品牌打造世界级旅游“名片”,并根据世界地质公园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园内各类保护设施和游览设施,同时串联各景区,丰富内容,提升内涵,造就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保护到位、开发适度、具有一流水准的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地质公园的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工作是没有止境的,国土人地质人在赣南扶贫中所作的贡献已经记录在赣南的大地之上,然而扶贫工作还在路上,这就又回到我们开始时引述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那句承诺:“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我们不能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我们国土人地质人要让赣南的这片山山水水造福这里的世世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