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博康药业投亿元促成果产业化
德清,虽然没有雄厚的科技基础,却在改革开放30年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上下求索,锐意创新,成功探索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德清模式”。作为“德清模式”践行者之一的浙江圣博康药业有限公司,近年来在成果转化方面投入过亿元,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企业发展之路。
正如圣博康董事长应圣俊所说:未来科技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产品,更应当依靠科技成果转化,而支撑圣博康不断壮大的力量源泉也正是公司近年来不断孵化并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
两个“拳头”促进成果产业化
科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成果产业化,圣博康亦是如此,董事长应圣俊的一句“只有不断实现成果转化,才能养活整个公司。”就足以证明。在这方面,圣博康依靠着两个“拳头”,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圣博康的这两个拳头并不是什么秘籍,就是自主研发和成果转移。”应圣俊说道,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和成果收购“双线并进”的路子,目前在研发和购买成果总投入累计已达1.5亿元。
自主研发方面,公司拥有9个处于研究中的药物,涵盖了眼科、妇产科泌尿科和大健康领域。而这9个自主研发的药物其中的2个目前已经进入报批生产的环节,“这意味着国家批复一下达,这2个圣博康自主研发的新药便可上市。”应圣俊介绍说,除此外其它的几个新药也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作为另一个“拳头”,圣博康先后收购了浙江三叶药业有限公司除厂方土地以外的与医药有关的全部资产,包括了所有批文和新药研发项目。在今年11月举办的德清县省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区举办首次科技成果竞价会上,圣博康更是以1600万元拍得了“多维元素分散片(21)”项目并实现产业化。
不过在应圣俊看来,这个“拳头”圣博康不轻易用,但用了就要“一击命中”。他表示,公司对于成果转移的选择有严格的标准,例如要有独家性、是否能够加入医保、科技含量是否较高等。“按照较高的条件去筛选项目,既能够让真正优秀的项目得到转化,也能够降低公司的风险。”应圣俊说道,“拿‘多维元素分散片’这个项目来说,该技术的运用相比于市场上现有的多维元素片能让更好的被人体吸收,具有较高的产业化价值。”
借助“外脑”实现自主创新
在自主研发方面,圣博康则摆脱了单枪匹马作战,转而谋求借助“外脑”的模式。所谓的“外脑”,既与省内知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展开合作,由圣博康药业提供研究命题,高校提供科研人员和实验场所。
这个模式的最大好处,便是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投入,而高校则能够顺利的将一些理论研究运用到产业化中。“高校具有较高的人才队伍和实验室设备,这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而企业的资金和产业化通道则是高校所不能提供的,所以双方的合作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互补的过程。”
据悉,通过“外脑”的自主创新模式,圣博康先后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展开合作,其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同研发的三个新药与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共同研发的二个新药,目前都已报到国家药监局审批。
打通“脉络”为产品铺平道路
此外,圣博康团队多年从事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质量管理,打造了一张经验丰富和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让成果产业化后的产品“销路”问题迎刃而解。
目前公司的多条生产线已经投入到多维元素分散片的生产中,随着未来更多的产品获批,这些生产线上将打造出更加全面多样的产品。应圣俊希望,通过两个“拳头”更好地践行“德清模式”,谋求公司更大的发展。
(来源:浙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