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国家科研科普基地”正式揭牌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被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部联合评定为“国家科研科普基地”,21日举行授牌仪式。 黄京一 摄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被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部联合评定为“国家科研科普基地”,21日举行授牌仪式。
“这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责任。”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作为天文研究的国家队,“我们不仅要在天文学前沿开展探索,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国家天文台拥有一流的科研设施,承担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还有兴隆光学天文观测基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国家天文台密云站等众多野外台站,向来是进行“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和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严俊说,接下来国家天文台将系统梳理科普资源,增强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一方面要“走出去”,把科普资源推广出去;另一方面还要“请进来”,组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办好一年一度的公众科学日。
5月20日至21日恰逢国家天文台的“公众科学日”,逾千名观众涌入这里,探索宇宙、筑梦未来。
“以往开放日仅有一天,但国家天文台基于往年公众的强烈需求,今年延长为两天。”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国家天文台总部在两日内组织了多场科普报告,以及望远镜观测、天文科普视频展播等活动。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在20日向公众开放,亦准备了球幕天象厅体验、太阳黑子观测等活动。
“天文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21日面对来访的小朋友,严俊以生活中常见事物举例说,“比如大家使用的Wi-Fi,最早是天文学家发明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时间,是原为天文台的国家授时中心进行授时”。
记者注意到,当日工作人员在户外架起望远镜,通过投影向公众展示太阳光球像,又用4台显微镜供人们观察各类陨石切片。
开放日期间,百余名来自北京的中小学校长及主管科技的教师也汇聚一堂,国家天文台纪委书记石硕介绍了该台的基本情况及科普资源,并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促进科教融合、促进中小学生科学实践教育等方面展开讨论。(记者 张素) 【罗道旺】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