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两美浙江·教育在行动 嘉兴:让每个孩子接受有温度的教育

09.03.2016  09:05

 

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2013年所辖的县(市、区)全部通过教育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评估,成为全国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满堂红”的地级市……

十二五”期间,嘉兴市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了优质均衡,在一系列成果的背后,该市究竟有怎样的经验呢?

 

投入向农村学校倾斜

十一五”期间,嘉兴市虽已总体上进入“读好书”的新阶段,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站在“十二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上,该市清醒地认识到,抓好教育,必须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接受有温度的教育。

5年来,嘉兴市先后出台了《嘉兴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嘉兴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布局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或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县(市、区)财政按照不低于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补助乡镇建设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目前,该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到86.67%,形成了相对完善、层次分明的城乡基础教育网络体系。

农村学校的面貌也因此大为改观,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一点都不逊色于城区学校。占地面积75亩的校园里,电子白板、艺术楼等设施一应俱全。校长冯明说:“这是一所新建于2013年的学校,总投资1个亿,按照省1类标准化学校建设,而之前学校占地面积才32亩,校园设施陈旧,学生的活动空间也很小。

 

两大创新产生全国影响

教育发展需要加大投入,更需要机制创新。嘉兴市在推进优质均衡的过程中,率先探索实施“零择校”和城乡教师流动两大改革举措,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全省和全国得到推广。

海宁市在全省最早试点“零择校”。以前每到招生季节,该市的学生家长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寻找心目中的品牌学校。为改变这种状况,海宁市规范招生、阳光操作,杜绝择校现象。他们严把招生政策,在招生过程中,市教育局纪委全程监督,设立受理违规招生举报投诉电话,及时查处,并邀请家长委员会、行风监督员等参与监督,确保整个招生过程公开、公平、公正。2012年海宁市的这一做法被收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书。

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嘉善县最早铺开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工作。该县大云中心学校从2011年开始试点,目前已有30位校长、中层、骨干教师和普通教师流动到该校。校长马春娥2012年从城区学校嘉善县第一中学进入该校后,为学校带来了新变化。她通过乡村学校少年宫平台推出了40多家社团。她说:“在一中我是副校长,也是市语文名师,来到大云中心校后我建立了名师工作室,带领青年教师探索课堂转换模式。

2013年,这项改革在嘉兴市全面铺开。2014年全市流动的教师数占符合流动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已经超过20%。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这是省小班化试点实验学校海盐齐家小学五年级的一节图形分解计算数学课,学校改变了传统的排排坐方式,把它变换为马蹄形、U字型,学生们围坐其中。该校学生陶佳音觉得,班级里只有20多名同学,老师对每个人的关注度提高了。2011年,嘉兴市启动了小班化教育试点。目前,全市像齐家小学一样进行小班化教学的学校已有100所。

近年来,嘉兴市还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路径,以城带乡、以强带弱等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农村学校南湖区凤桥镇中心小学与城区的省非遗特色项目学校秀成实验教育集团结对后,实行集团化办学。两校经常开展师徒结对、教师论坛等活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海宁斜桥镇祝场中心小学与城区学校紫薇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后,两校教师互相交流,一起参加教研活动。祝场中心小学副校长陆永平说:“以前学校办学质量相对薄弱,但结对后教育质量稳中有升,并在海宁市教育局发展性综合评价中获得了‘良好’。

该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幸平说:“‘十二五’期间,我们通过这些给力的措施,逐步实现了统筹城乡、促进公平、优质均衡的目标,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明显提升了老百姓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浙江教育报》2016年1月22日1版   http://www.zjjyb.cn/jyb/yaowen/1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