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领衔完成的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6年1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等出席大会并颁奖,李克强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嘉兴市农科院姚海根研究员作为第一完成人领衔完成的“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项目荣获了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市在农业与生物技术领域所获得的科技进步最高奖。
该项目针对我国南方粳稻育种中存在的核心种质匮乏,高产、优质、抗逆不协调等突出问题,自 1983年起经连续30年的协作攻关,创制了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研创发明了“杂交育种新方法、病虫害抗性鉴定、稻米品质评价”等专利技术,在南方晚粳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项目组从改善植株光能高效利用的株叶形态入手,通过杂交和基因重组,聚合优良性状,创造性地定向培育出晚粳稻新种质“测21”。该种质遗传基础丰富、抗性强、适应性广、配合力好,成为我国常规粳稻育种和杂交粳稻育种的优良核心亲本。项目组共审定秀水04、浙粳22等新品种54个,形成了粳、糯配套,早、中、晚搭配,丰、抗、优兼顾的系列品种优势,其中祥湖84、秀水11和秀水63连续成为我国南方粳稻区试三代对照品种(1992-2007),秀水04和祥湖84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粳、糯稻品种(1988-1992),秀水11、秀水63等单个品种推广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等40个单位用“测21”及其衍生品种作亲本,在浙、苏、沪、皖、桂、鄂、冀、豫、黔、津、吉、辽、新等地审定新品种195个,助推了我国常规粳稻和杂交粳稻的大发展。育成品种在集聚高产、优质、抗逆协调结合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实现了南方粳稻新品种的多次更新,累计种植3.538亿亩。其中项目组自育品种累计1.810亿亩。
多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国家、省级的科学技术奖项目培育和推荐工作,成果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本市科研机构、企业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跃升,成绩喜人,也进一步激发了嘉兴市广大科研人员实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推进嘉兴市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嘉兴市共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 “晚粳稻核心种质测21的创制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应用”项目由该市科研工作者作为第一完成人领衔完成。自2006年以来,嘉兴市获得浙江省个人重大贡献奖1项,获此殊荣的即为市农科院姚海根研究员;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6项。
1月11日上午,嘉兴市委市政府领导鲁俊书记、林健东市长等在市政府接待厅亲切接见了姚海根研究员和农科院团队,对姚海根研究员和农科院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表示热烈祝贺,对农科院团队长期以来的辛勤付出表示慰问,勉励姚海根研究员和农科院团队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 作者:嘉兴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