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回乡喜看河流变迁 老家门前,又见绿水清波

16.02.2016  22:48

    浙江在线02月16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纪驭亚 江帆 吴佳妮 聂伟霞 王晨辉 钱祎) 春天在清澈的溪水里洗衣,夏天在河里游泳捉鱼虾,秋天在河岸边散步……生长在江南水乡的我们,谁没有这样的童年记忆。然而,曾几何时,家乡的那条小河变得面目全非,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出现在回忆里。直到我省实施“五水共治”,铁腕治水,童年熟悉的场景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

  日前,本报记者回到家乡,回到那条魂牵梦萦的河流。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视角,看看家乡的河流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奉化剡溪——

  淘米洗衣

  欢声不绝

  剡溪是溪口镇的母亲河,连“溪口”之名也是取自剡溪出口之意。从记事起,我家就住在距离溪岸不足10米的单位宿舍里,从房间的窗户往下望,就是湍湍溪流。因为不能排污到溪水里,溪岸边的人家都不能用马桶。小镇的清晨,是从各家大人们趿着拖鞋倒完痰盂,边在溪水下游清洗边聊天开始的。

  剡溪之水,源于四明山,溪水清可见底。无论冬夏,只要天气好,吃过早饭,外婆就会拎着一塑料桶衣服去溪边洗刷。保准儿,溪边已经聚了不少街坊邻居,除了洗衣服的,还有洗菜洗碗的。而我和小伙伴们也不闲着,用淘米筛抓溪坑小鱼,在河中央的沙坡附近,翻石头摸螺蛳抓螃蟹,不亦乐乎。

  这样悠悠的小镇生活随着剡溪水淌过一天又一天。慢慢的,随着老房子拆迁、去外地上初中,我去剡溪边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是偶尔会听父亲说起,原来的老房子推倒后,建了别墅;剡溪上有了竹筏漂流……

  但真正把我再次吸引到剡溪边,是2014年的五一劳动节,父亲告诉我,溪口沿剡江锦堤两岸溯源九曲剡溪至武岭公园堤岸,都安装上了景观灯。

  当天吃完晚饭,我就拉着父母出门去剡溪边闲逛。剡溪边散步的、唱越剧的小镇居民和游客们交织在一起,竟不比白日时冷清多少。“剡溪流动风景线”舞台上响起的萨克斯、歌声更是为夜晚的溪景添了几分热烈。此后,和小镇的其他居民一样,夜晚的剡溪也成为我们一家人晚饭后散步的“热地”。

  今年春节,外地亲朋来访。陪着他们逛景区时,亲朋惊呼:怎么冬天还有这么多人在溪边洗衣服?身边的老妈立刻接口:溪水干净,洗起来又方便,我也喜欢来溪边洗衣服。

  沿着老妈手指的方向,剡溪边隔着百把米就有下至溪边的台阶和供居民洗衣服的洗衣台、水泥台阶。而每个台阶上少则四五人,多则十几人在洗衣服。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骑着电瓶车或开着汽车专程来溪边洗衣服的。

   平湖市东湖——

  人水和谐

  相看不厌

  东湖是平湖城的母亲河,由9条河流汇聚而成,俯瞰犹如一幅“九龙戏珠”图。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东湖留下诗句“柳色青天雨乍晴,鸭头细草绕堤生。林间野日依依见,水底春光寸寸明”。这日日流淌的东湖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平湖人。

  近年来,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平湖对东湖实施清障清淤工程,并且在工程中运用了国内领先的环保清淤技术,有效减少水体污染。同时,将东湖核心405亩水域划为禁渔区,以保持湖内生态平衡。如今围绕着这一汪东湖水,已经由“东湖八景”串联发展起“东湖景区”,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变成了平湖发展旅游业的聚宝盆。

  东湖畔的码头,曾经是平湖的交通枢纽之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平湖人就从这里搭船前往上海。

  茶余饭后,岸边象牙白的凉亭里、湖边的亲水走廊上、环湖绿荫道间,随处可见闲庭信步的市民。盈盈东湖水,映射出城市的发展理念和变化。

   常山南门溪——

  梦中清流

  重回家乡

  我的家乡常山在浙江西部,多水多山,有那么一条名叫南门溪的小溪,曾贯穿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光。

  记忆中,南门溪是条山野小溪,溪两边是长满青草的坡地,从坡顶上可以一路打着滚,翻到坡底溪水边。溪水特别清亮,孩提时的我,最喜欢夏天在小溪中翻石头抓螃蟹。

  慢慢地,南门溪变宽了,溪水也变深了,两岸的绿地也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筑成的河堤。时间如同流水般逝去,南门溪的腥臭日益加重,河面上长出绿色的浮萍,像一层绿油漆般黏腻,河堤边散步的人愈来愈少……

  当我以为,南门溪的清亮最终只能成为记忆时,今年过年,我带着孩子无意中经过那里,却发现曾带给我许多美好记忆的南门溪,又回来了!

  溪水谈不上特别清亮,但有些浅的地方一眼能望得见底;空气中,弥漫着那股带着水气味的特有清香;恰逢冬季枯水期,部分河床露出一小片白色浅滩,更有溪流的韵味。

   遂昌百丈溪——

  涓涓溪流

  吸引游客

  从小在县城长大的我,最爱家乡山村的河。离县城不远的大柘镇坑口村的百丈溪,就是我最爱的河。

  坑口村1078位村民大部分已从隐居的山谷中搬迁到了山外,沿着百丈溪,在两岸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许多城里客冬季在农庄烧烤,春季观赏油菜花、桃花,夏季采摘时令水果,秋季山崖下观瀑布。美丽乡村建设让破旧落后的坑口村变成了休闲旅游村。一年来村里的游客达20万余人次。

  村民在河道最宽的地方建起了1米高的拦水堤坝,农耕时,打开水闸,两条引水渠将部分河水引到了两侧的农田里;村民在河道旁建起了茅草亭,劳动累了,可以在亭子里休息;河面上放置了4条小船,供孩子们划船戏水。

  从2014年开始,2000多米的河道有十来位党员义务河长,全天候地守候着百丈溪。坑口村还将保护河道写进了村规民约,如果违反约定,一次警告,两次拉进黑名单,被拉进黑名单的村民将会被取消各种评比资格,不能享受信用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和奖励。村委会主任项小华介绍,一年多来,还没有村民敢和村规民约叫板的。

   上虞新开河——

  我和河长

  有个约定

  新开河开凿于上世纪70年代末,和我大致同龄,它从南往北贯穿百官街道(原百官镇),也被镇上的人们称为母亲河。

  童年时的新开河,河水清澈。周围没有通自来水的人家,会在河里挑水喝。河里有很多鱼虾,随便拿个网兜就能抓到一些,味道鲜美。那时候没有游泳池,小镇的孩子,几乎都是在新开河里学会了游泳。

  随着时间流逝,新开河边上居民小区越来越多,生活污水和其它垃圾也往河里排放、乱倒,河里的水,一天比一天脏。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河水不仅不能饮用,也不能游泳,河面上漂浮着很多垃圾。

  今年回家过春节,早春的新开河让我眼前一亮,河水清清的,太阳晒在水面上,透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人们在河边钓鱼、散步,往远处看去,还有些游客在河里划着小船。

  在河边,我碰到新开河街道级河长胡小群,她正在河边巡逻。她说,这条河,现在也叫总干渠,不仅美丽,也是街道主要的灌溉、行洪、排涝河道。

  “过年游客多,我今天刚好值班,也正好来河边巡查一下。”胡小群说,“现在,河水的质量和河边的景观好了很多,明年春节,河水会更清,河会更美。”离开新开河时,胡小群和我约定,明年再见。

   桐乡北港河——

  一河风景

  引凤来栖

  “古有梧桐,凤凰来栖”,我的家乡在梧桐之乡——桐乡。小时候,我家门前有条河,横贯东西,穿城而卧,承担着防洪、运输的功能。因为河在城北,所以取名北港河。

  听家里的长辈说,北港河原先很狭小,两条农船只能勉强交叉通过,经过逐年疏浚拓宽后,才有了宽阔的模样。那时的天很蓝、水很清,河面上船来船往。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一时兴起还会扔掉书包,和小伙伴一起在河岸边摸鱼抓虾。

  等我长大一些,北港河的水却慢慢变了。闷热的夏天,河水有时变成黑色,有时变成褐色,河面上水葫芦、水草缠绕,垃圾、塑料袋扎堆,微风中还夹杂着阵阵臭味。有时为了躲避臭味,我还会特意绕路回家。后来,我们搬了家,北港河也慢慢化成了记忆。

  妈妈翻出了1972年北港河开河的照片。来到北港河沿河而行,我惊喜地发现,这条数百人一锄头一锄头人工挖出的“母亲河”,如今已是花园般的模样。北港河有一支专门的保洁队伍进行日常清理、定期清淤,不仅水变得更清澈,河面还种上“草坪”,建成了生态浮岛,片片翠绿,生机盎然。从北港河西段往东走,两岸住宅楼林立,越来越多的桐乡人喜欢北港河的自然环境和景观,都愿意与它为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