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让竹乡“富”和“美”
近年来,湖州市安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品牌强县”目标,深入实施商标战略,探索出了一条惠农富民、服务小微、扶优促强的商标品牌持续发展道路,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县国内有效注册商标数6220件,国际注册商标数986件(外贸企业538家),被国家商标总局行政认定的驰名商标数4件,省著名商标37件,市著名商标12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建立商标品牌工作指导站4个,商标品牌基地2个。2015年,安吉县被认定为全省首批、湖州市唯一的商标品牌示范县(市、区)。
3月14日,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建平对该局“品牌强县”工作作出批示:区域特色品牌打造对于扩大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推动地域增强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加快本地发展也有着现实的意义,安吉的做法值得充分肯定。
重引导—助实商标战略基础
近年来,安吉县高度重视商标品牌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安吉县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安吉县关于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意见》、《安吉县商标发展“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对企业获得驰(著)商标、进行境外国际商标注册、建立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进行奖励,有效助推了区域商标品牌的快速发展。5年来,县财政共兑现企业创牌奖励基金3798万元。
同时,安吉县市场监管局积极开展消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无标”行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主题活动,大力宣传新《商标法》,提升商标品牌意识,并在《湖州日报》、《市场导报》、《安吉新闻》等媒体刊登商标品牌专题报道,提高企业注册商标、使用商标、保护商标的意识和公众知晓率,已刊登商标品牌专题报道17次。
椅业是安吉的传统制造产业, 2012年安吉椅业被确定为浙江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该局以此为契机,通过浙江恒林、永艺股份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全县椅业企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品牌为主的转型升级之路,使椅业区域品牌真正具备了产业集群实力。2012-2015年,全县椅业新增注册商标520件,国际注册商标110件;新增行政认定驰名商标1件,省市著名商标12件;椅业产值从2012年的135亿元增到2015年的305亿元,净增170亿元。
优服务—助推商标培育发展
为规范商标品牌管理, 2011年,安吉县市场监管局先后成立了集调研、宣传、培育、规范、维权、监督、归档于一体的“安吉白茶”证明商标专业品牌指导站、孝丰竹工机械品牌指导站、递铺竹产业品牌指导站和天子湖竹工艺品品牌指导站。四个品牌指导站成立以来,对相关产业链商标品牌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如天子湖竹工艺品品牌指导站在2013年指导鄣吴镇扇业协会成功注册了“昌硕”集体商标,为扇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活力,目前,该镇扇业年产量在3000万把以上,产值近2亿元。
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指导,安吉县市场监管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申请,实行“一对一”跟踪指导等个性化服务,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具体事宜,确保各类商标注册创建工作不断档、可持续。2015年,全县共完成注册商标892件,同比上升68.62%。同时,还出台了《安吉县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实施方案》,其中明确要求重点开展对驰(著)名商标的培育和保护,严厉打击假冒商标侵权行为,从产品质量到商标印制,从经营秩序到产品价格,进行全方位的规范保护,逐步建立长效化商标维权机制。
强特色—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竹产品品牌培育示范区,安吉县市场监管局提前谋划全县竹产业品牌发展目标,在171家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建立了品牌联络员制度,专门设立了集电话、邮件、QQ、微博与一体的多元化互动式联络平台,并分别建立了竹家居、竹凉席、竹工艺、竹纤维、安吉冬笋等竹业品牌数据信息库,规上企业竹类商标名录,驰(著)名商标名录和品牌重点培育名录。近年来,已指导竹业企业成功注册商标550件,培育“安吉冬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安吉竹纤维”集体商标6件,省市著名商标26件。
同时,在“安吉白茶”品牌发展过程中,创新使用“双商标”管理,即“安吉白茶地理商标”+“企业商标”,形成“母商标”+“子商标”的管理模式,“母商标”主要用于树品牌形象,子商标主要明确生产者的职责,使用“母子商标”管理模式后,亩均效益增加了3000—5000元。“安吉白茶”品牌富农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全国“两会”特刊,并连续六年跻身全国茶叶品牌价值十强,品牌评估价29.10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运作的典范,获得了共和国60周年最具市场竞争力地理标志商标殊荣。
此外,还前瞻性地启动了“美丽乡村”商标注册工作,并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部门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有效地推进了“美丽乡村”商标品牌注册、运用工作。截至2015年底,安吉县已在多个类别中成功注册“美丽乡村”系列商标258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商标注册第一县和最多县。正如安吉县相关领导所说,安吉商标发展“不仅重数量,更加重质量”,涌现出了一批商标品牌建设典型,培育壮大了一批具有本土特色、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品牌,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