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恒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从制造走向智造
中新网杭州6月29日电(记者 汪恩民 奚金燕)互联网时代阔步到来,在对商业模式颠覆的同时,也正在重塑着制造业模式,巨大的机遇和风险蕴藏其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中国制造业该何去何从?在29日召开的产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创会理事长、原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畅谈《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在胡启恒看来,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时期,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未来的新机遇。
从1994年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落地并不断发展壮大。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6.5亿,普及率达到47.9%,中国的手机网民数达到了5.57个亿,中国也由此成为了全球发展最快的信息消费市场。
谈及互联网的“前世”,胡启恒颇为感触地说道:“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不可分离,无形之间已经成为了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给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互联网“渗透”的步伐远不会就此止步,胡启恒猜测,未来十年中国网民人数将突破10个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呼啸而来,新的产业变局正在上演。胡启恒认为,制造业是零售业、社交习惯和信息传播产业等领域发生颠覆性改造以后的下一个高潮。
凭借着人口红利和改革春风,中国工业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新常态的不期而至,中国工业正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发展方式粗放,原始创新力不足、竞争力薄弱等弊端逐渐显现,工业增速整体放缓。2010年至201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5.7%、13.9%、10%、9.7%和8.3%。
如何提高中国制造的附加值,一直是中国制造思索与探寻的命题。在胡启恒看来,中国的制造对转型升级有迫切的需求,“当下的转型升级,已经不在是简单的内外需求变化,而是国内生产要素环境的剧变和国外格局变化的叠加,如劳动力上涨,土地价格不再便宜,环保的压力增大等。”
“制造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巨大的新兴经济体,急需提升。”胡启恒认为,互联网时代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现在中国正面临着从工业化向网络制造化迈进的重要关口,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网络时代的契机。”
“互联网+制造业”使制造业的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新工业革命到来,先进制造模式和技术的不断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冲击,发达国家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重塑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如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希望在信息技术驱动下,重新改写制造业格局,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定差距。胡启恒表示,在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里,生产流程的信息化改造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仍远远不够,那么在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中,中国该如何积蓄新的优势?胡启恒建议,企业应放到全球来看,努力在全球的现代化的供应链上寻找是适合自己的分工定位,在新的格局当中寻找新的市场机制。
互联网时代已然“大风起兮云飞扬”,工业革命4.0版被预言将在信息时代开启。“网络革命形成的是软实力,主要是一些非物质的,不可见的软实力,软的优势;工业革命形成的是一些硬实力,是有形的、可见的一种硬优势,主要是物质的资源和能力。”胡启恒认为,“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时期,两种优势应该结合起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成为未来的新机遇,这对于中国加快成为制造强国有重大意义。
2015产业互联网大会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承办。本次大会以“大智移云,产业互联”为主题,以“互联网+制造”为核心,探讨传统产业在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交流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最新应用。国内领先的IT基础架构供应商华三通信为大会提供网络支持。
大会是世界产业互联网第一阵营中美德日的高峰对话:中国互联网协会创会理事长、原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理事长理查德博士、德国联邦投资贸易署驻华代表schoo、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智能无线研发首席科学家DirkReichelt博士现身杭州论剑。同时,GE、微软、英特尔、IBM、西门子、宝马、松下、阿里巴巴、华三、海尔、华为等名企高级负责人也均赴会。
大会还发起在浙江杭州成立中美产业互联网联合实验室,旨在加强中美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交流与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