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向公立美术机构无偿捐代表性作品渐成风气
近日,“捐赠”成为申城一连串艺事不约而同的关键词:
“精艺报国———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捐赠作品展”于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开展,汇集的共计60余件画师代表作,统统来自他们各自的无偿捐赠。
上海“工人画家”杜家勤家属代表向中华艺术宫无偿捐赠14件杜家勤珍贵遗作。关于那个“钢花飞溅”年代的记录得以更趋完善。
“漫画寓生:馆藏华君武作品展”亮相中华艺术宫。180余件展品,大多来自华君武家属的无偿捐赠。
向公立美术机构无偿捐赠自己最有代表性的创作,在画家群体中渐成风气。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画应该留在美术馆,为观众共享。正因为他们的慷慨义举,观众才有了“眼福”,得以近距离欣赏更多的精品佳作。
以作品被公立美术机构收藏为荣
正于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行的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捐赠作品展上,半数展品来自老中青三代共30多位画师在前不久画院六十周年华诞之际的无偿捐赠。这些作品是这些画家各自具代表性的作品。比如韩硕捐赠了曾入选第六届上海美术大展并获得诸多好评的《天下事》。这幅画是2004年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所作,描绘的是小平同志阅读报纸时的场景,线条开阖灵动,体现了一代伟人慈爱温厚的崇高形象。丁筱芳捐赠的是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启蒙———土山湾的记忆》,作品借用传统的屏条结构和现代绘画的构成理念,再现了学徒们在“土山湾”画馆学习西洋绘画的情形。
很多画家的作品今天其实有着不菲的价值,之所以选择无偿捐赠,诚如老画师杨正新所说:“捐赠是应该的。它对于画院的保存、研究、展览、交流都有长远意义。”捐赠完全出于自发,不设隆重的仪式,画师们几乎不约而同将自己的作品送来……甚至,这次捐赠更像是一次选拔,背后是严格的学术门槛,捐赠作品达到画院认定的收藏水准,画院才会予以收藏。对此,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颇为感慨:“画师们对于捐赠行为的认识改变了,从‘要我捐’转变为了‘我要捐’。他们明白,作品能被画院收藏,是对他们自身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
近日于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杜家勤作品捐赠仪式,则是在圆杜家勤家属的一个心愿。上海“工人画家”杜家勤去世后,留下了一批刻画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炼钢工厂、一线工人风貌的作品。她的女儿李方方、李蓉蓉始终觉得,这些记录历史的珍贵作品由个人来保管很难说是永久的,未免有些可惜。把这些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华艺术宫,是她们为母亲的遗作所能想到的最好归宿。联系上艺术宫时,杜家勤家属心里不是没有忐忑的,她们不确定这家公立美术机构会不会收下这些作品。艺术宫提出先看看作品,最终,杜家勤的14幅作品被挑中。
在专家学者看来,杜家勤的这批作品颇具价值。在那个火红的工业建设年代,南京大学艺术系科班毕业的杜家勤扎根厂矿,以基层艺术工作者的身份投身创作。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钢厂氛围与社会主义钢铁工业建设者们的工作干劲,都曾给她取之不竭的创作灵感。这些作品代表着一个时代,一种精神,是值得被历史记载的。
无偿捐赠是前辈画家交托的接力棒
无偿捐赠,是一个代代相传、深入人心的传统。很多前辈画家早以实际行动给后世画家做出了榜样。
1979年7月1日,出国探亲的林风眠致函当时的美协领导,表达将画院代自己保管的105幅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的意愿。1995年刘海粟美术馆的建成,因刘海粟的慷慨捐赠而起———900余件作品,除了毕生的绘画精品,还包括他所收藏的一大批唐宋明清等历代名家书画真迹。1994年去世前夕,刘海粟曾清晰地表明想把家中书画全都捐给上海。
1996年6月1日,上海中国画院收到程十发写的一封亲笔信。信上提到他想将多年的绘画收藏捐赠给画院,“供同志们参观研究”。这些作品包括元代王蒙、明代戴进、沈周、唐寅、文徵明、陆治、徐渭、董其昌等人的精品。程十发却只说:“这些艺术品都是属于人民的,我个人保管是暂时的,现在我把它们交还给人民,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如今,上海中国画院专辟一层楼面作为“程十发藏画陈列馆”,长期陈列和展出这些藏品。
2011年,华君武去世一年后,他的长媳露阳将华君武留给自己的遗物悉数捐给中华艺术宫的前身———上海美术馆。这批捐赠包括245幅漫画精品,上百册日记,上千册藏书等。露阳说,将华君武作品捐给上海意味着落叶归根。完成捐赠后,露阳如释重负,感觉完成了某种使命,没过多久,她自己的人生路也划下句点———这让捐赠更像是一次生死相托。这次,人们在中华艺术宫举办的“漫画寓生:馆藏华君武作品展”中看到的华君武晚期并不广为人知的《漫画猪八戒》系列,就出自那次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