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堡的故事:绍兴阿庆嫂机智救人
【绍兴抗战记忆①】我党领导下的“抗日先锋”——皋北抗日自卫队留下许多爱民故事,村民有种浓浓的“红色情结”
一头白发的他,双手布满老茧,黑黝黝的脸上满是皱纹。说起当年抗日志士被日本鬼子残酷杀害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
“当年我13岁,皋北抗日自卫队就驻扎在村里胡家祠堂。而我家就在祠堂隔壁。日本鬼子进村偷袭时,我从门缝里看到抗日志士一个个倒在地上,残暴的鬼子还用刺刀补杀。”
今年84岁的徐阿土,是土生土长的后堡人,也是这个村抗战的“活词典”,听说有人要到胡家祠堂参观抗日遗址,老人家早早地等在村口。
绍兴高新区后堡村(原属皋埠镇)地处104国道线和杭甬铁路北面,离市区约10公里。该村四面环河,村民以务农(种田)为主,民风淳朴。
1941年4月和1942年5月,日本鬼子先后发动宁绍战役和浙赣战役,绍兴各县先后沦陷。从此在这片纯洁的土地上,老百姓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1941年7月,中共绍兴县工委在这个村胡家祠堂成立了皋北抗日自卫队——从此绍兴有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先锋”。
据在场的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李奎懋介绍,当时日军为了控制宁波海运筹划“太平洋战役”,从杭州到宁波沿铁路线和杭甬运河一带,分点设防,碉堡林立,陶堰、樊江、皋埠集镇都被日军占领设有据点,也是日寇侵略的重要地区。
在“后堡抗日纪念堂”大门两侧,“冲过钱江誓复失地”八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李奎懋老人介绍,这是当年周恩来来绍时的题词缩编而来(编辑注:1939年3月,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公开身份到绍兴、诸暨视察抗战)。整个纪念堂里100多张抗战照片记录着整个后堡的抗战历史。
(后堡村后堡桥桥墩上由队长朱铁群书写的“冲过钱江,誓复失地”的抗日标语仍清晰可见)
“皋北抗日自卫队与后堡老百姓有着真正的鱼水之情,当时生活非常艰苦,每天只能吃上两顿饭,但从不到老百姓那里“打秋风”——要粮偷鸡。农忙时,还帮村民种粮收稻,在当地群众中口碑好。”徐阿土说。
自从皋北抗日自卫队进驻后堡这段日子里,留下许多动人的爱民故事。老百姓经常为他们通风报信,更有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们,逃过日本鬼子追杀。
“朱铁群队长更是十分注重群众工作,经常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可惜朱队长在撤退时,在村里的戚里江畔被鬼子的枪弹击中,以身殉国,年仅26岁。”
欣慰的是,在抗战时期皋北抗日自卫队驻扎过的胡家祠堂,在绍兴市新四军研究会和当地政府的重视下,2000年进行了修复。
当时在修复典礼仪式上,祠堂内外挤满了人群。最引人注目的是原皋北抗日自卫队副指导员王光生——已90岁高龄的老人,得知消息后特意从杭州赶赴后堡来参加典礼。
王光生满怀热情地向后堡群众深深地一鞠躬,第一句就是:“后堡乡亲们,我感谢你们,我代表原皋北抗日自卫队指战员感谢你们,我这条命是后堡人民给的,我和我的家人永远记着后堡群众与新四军的鱼水之情。”
据王光生老人讲,那是1941年9月9日——这个日子他永远不会忘记。当时部队正在祠堂休整,但日军突然偷袭自卫队,其他战士冲出祠堂进行抵抗并撤退。他垫后掩护。
王光生跑着跑着,突然被身旁的一位乡亲一把拉进了一间民房,他定睛一看,原来是友生大妈。
进屋后,他看到友生大妈家徒四壁,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灶台。正当他犹豫的时候,友生大妈一把将他推进门背后,顺手在他脚下塞进一块石头,并在门前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木桶。
日本兵一批批地从门口经过,鬼子甚至两次进屋搜查,但他最终逃过一劫。日本鬼子离村后,王光生才出来。
出门后,突然又有人高喊:“鬼子又来了!”在河岸口开小店的秋生大妈赶忙招呼他进店,躲在纸箱里。最后秋生大妈亲自划船将王光生送过对岸。
解放后,王光生多次到后堡寻找恩人,可那时友生大妈跟儿子去了嘉兴,从此音讯全无。
“后堡乡亲觉悟实在高,‘阿庆嫂式’的友生大妈、秋生大妈(阿庆嫂是电影《沙家浜》里的女主人公,曾机智掩护抗日军人),救人不图回报,我好想念他们!”王光生激动地说,如今自卫队老一辈健在的已不多了,但军民鱼水情却传承下来,就像村里戚里江的水轻轻流淌。
村支部徐书记说:后堡村目前共有668户,村民2008人。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村民外出打工经商,富了起来。
后堡的水也清澈见底,鱼儿在河里畅游。村里以前都是破旧的平房,现在建起了一幢幢高楼,挨家挨户屋前屋后都进行了道路硬化,小轿车几乎都可以开进自家门口;目前公交车也通到了村里。
后堡村一直有党群鱼水情的传统,该村村委的行政执行能力强,为啥?因为老百姓支持。
“前几年农村产权登记发证,本来想想是很麻烦的事,但在后堡就特别顺利。早些年老百姓自筹资金建桥修路,也都二话没说——这归根到底是受革命传统的影响。”
这就是红色的后堡村!
请记住这个在绍兴抗战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村子!
(本文来源: 责任编辑:吴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