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合格”选手跑完马拉松竟心脏骤停 “杭马”在即专家泼“冷水”
11月6日,2016年杭州马拉松就要开跑。从32000个参赛名额瞬间被“秒”可以看出,马拉松已逐渐演变为普通市民参与度极高的赛事。每年“杭马”期间,微信朋友圈里晒抽签结果、号码牌、运动服成了时髦,但意外事故也屡屡在赛道上发生。
10月30日,201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开跑。一名参加半程组的男性,在越过终点线后50米左右突然心脏骤停倒地不起,好在应急安全医疗小组抢救及时。相隔不到2分钟,另一名男选手由于急性脑缺血昏迷……统计显示,本次“上马”受伤者达560人,其中轻伤556人、重伤4人。
走入普通人的马拉松真可以算是“全民运动”吗?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丁亚辉给大家泼了盆“冷水”:“没有每周2-3次10公里的习惯性训练,不鼓励参加。”
健康证明仅5项
不能全面反映选手健康状况
在杭州马拉松赛事官网上记者发现,要顺利参加“杭马”,除了中签、缴费,参赛选手还要交体检表。这张体检表除了要选手填写身份信息外,关于个人健康的内容共有6项,包括病史、猝死家族史、血压、心律、心电图诊断、心脏超声诊断。其中,前5项属于必填类,心脏超声诊断属于推荐项目,也就是选填类。体检表需要有能开展相关项目、有资质的医院盖章。
丁亚辉也见过这样的体检表,是一名参赛选手拿来心内科请他检查并盖章的。不过,当看到这份仅有5个必填项目的体检表时,丁亚辉表示有些担忧。
“不管马拉松现在有多火,它毕竟是极限运动,对参赛者的心肺功能要求非常高。专业的长跑运动选手,有职业的体育健康评估,包括心肺功能测试、耗氧量测试、训练前后安静及定量负荷的心率、血乳酸变化等,是非常严格的。”丁亚辉认为,仅有血压、心律、心电图诊断项目,并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参赛选手的健康状态。此外,心脏B超对于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的检出率也很有限。
“合格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检查结果只要在正常数据范围内,医政就可以给出‘合格’,但马拉松不是一般正常人可以完成的运动,需要长期训练,专业的健康评估。”丁亚辉说。
心脏骤停选手
多数对自身心脏疾病不知情
近年来,在马拉松的赛道上,发生心脏骤停的选手并不罕见。为什么?杭州市急救中心主治医师、美国心脏协会高级生命支持导师周海斌解释,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主要有三类:心源性原因,也就是既往有心脏病史;大量运动后电解质紊乱导致的心脏骤停;脑源性导致的心脏骤停。
“如果本身有心脏疾病史,而在此基础上承受高负荷活动,就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另外,大量运动后,电解质会出现紊乱,钾离子大量丢失,也会导致心脏骤停。”周海斌说。
他认为,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脏骤停,或多或少存在心脏基础疾病。这个观点也得到了丁亚辉的认同。丁亚辉说,就马拉松比赛而言,参赛选手如果年龄在40岁以上,出现心脏骤停的多数原因在于冠心病,如果在40岁以下,或许患有先天性心脏疾病。可危险就危险在,很多人因为此前从没有出现心脏疾病的症状,因此从来没有做过相关心脏检查,也就并不知晓自己其实是有心源性疾病的。
马拉松对体力毅力都是挑战
别为了凑热闹勉强参加
本次“杭马”全程42.195公里,半程为21.0975公里,而不论完成哪一样,对体力和毅力都是挑战。
“马拉松并不是温和的健身运动,而是一项伤害性运动,对意志是挑战,对身体是伤害。如果没有每周2-3次10公里的习惯性训练,只是偶尔跑一下,想在朋友圈里‘刷’个热度凑个热闹的话,作为医生我不鼓励参加。”丁亚辉说。
两位专家列出了马拉松的“禁忌症”:没有经过心电图等全面身体检查的人;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平时较少运动的人;在做轻微活动时会感到胸部中等程度疼痛和心绞痛的人;高血压、风湿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身体较弱,或自身患有如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在选择参加马拉松这类挑战人类体能和耐力极限的运动时,也须量力而行。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出现身体的任何不适,一定要选择向就近的医疗工作人员求助,并停止继续。”丁亚辉提醒,“身体发出的警告一定要重视,绝对不可以硬着头皮继续跑。”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记者 纪含羽 通讯员 宋黎胜 汪敏 文 编辑: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