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分析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R&D(研究与试验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内涵。它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R&D活动是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一类,在科技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可在科技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不仅作为发明思想的来源,而且可以用来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如何立足自身的条件和基础,依靠科技创新,走出一条跨越式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当前台州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活动进展如何?本文着重就台州科技创新总体规模、水平、构成的变化态势进行分析,研究几年来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发展的障碍、发展的目标以及发展的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台州市科技创新的现状及特点
(一)科技创新投入基本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但略有波动
2005年以来,台州市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247.4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387.38亿元,年均增长10.52%。10年来,台州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在这种大背景下,台州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要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道路。由此台州市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空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05年至2014年R&D经费投入和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基本呈稳步增长态势但略有波动(详见表1)。全市R&D经费投入从2005年的9.9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6.59亿元,年均增长18.99%。2014年R&D经费投入与当年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67%,比2005年提高0.87个百分点。但受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融资困难,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使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比较慎重,2009年的R&D经费投入较2008年呈缩减态势。
表1 2005-2014年R&D经费投入及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一览表
年 份 | R&D经费投入 |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 | ||
合计(亿元) | 相当于GDP比例(%) | 合计(亿元) | 占本级财政经常性 支出比例(%) | |
2005 | 9.95 | 0.80 | 0.50 | 3.98 |
2006 | 15.42 | 1.05 | 0.44 | 3.07 |
2007 | 21.85 | 1.27 | 0.47 | 2.89 |
2008 | 27.82 | 1.42 | 0.61 | 3.07 |
2009 | 25.33 | 1.24 | 0.72 | 3.34 |
2010 | 31.61 | 1.30 | 1.08 | 3.23 |
2011 | 38.98 | 1.42 | 0.99 | 4.00 |
2012 | 42.43 | 1.46 | 1.21 | 3.87 |
2013 | 51.25 | 1.63 | 1.49 | 3.89 |
2014 | 56.59 | 1.67 | 1.66 | 2.85 |
(二)R&D人员规模和素质明显提高,工业领域积聚R&D人员效应明显
R&D人员是自主创新的核心主力,是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的原动力。近年来,台州市按照“项目引才、平台聚才、载体育才、机制留才”的思路,大力推进人才、平台、项目、载体一体化建设,坚持存量与增量并重、引进与培养并重、“所有”与“所用”并重,通过借力、借智,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全市人才集聚速度进一步加快,人才的整体素质显著提高。2014年,全市R&D人员3.46万人,是2005年的3.5倍。在R&D人员不断增加的同时,R&D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44万人,占全市R&D人员的51.41%,比例显著提高;博士毕业人员从2005年的66人增加到2014年的407人,硕士毕业人员从2005年的254人增加到2014年的1549人。2014年,台州市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2.72万人年,是2005年的3.6倍。从行业分布看,R&D人员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R&D人员3.06万人,占全市R&D人员总数的88.44%,工业企业领域积聚R&D人员效应明显。
(三)创新成果显著,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
专利是企业科技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部分,从侧面反映了台州科技水平和对新技术的消化能力。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受理量20570项,专利授权量16134项,分别是2005年的4.26倍和7.55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014年达791件,是2005年的20.8倍。2014年,全市共成交科技成果合同数1022个,成交额达17.37亿元,是2005年的6.16倍。2004年,台州市获得科技进步奖励74项,分别是国家级3项、省级14项和市级60项。
(四)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优势凸现
在挖潜空间日趋狭窄的情况下,台州市积极发动、深入挖掘、注重包装、合力推进,在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360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为9.46%;全市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430.43亿元,占基地总产值比重为33.31%;全市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92.03亿元,占限上服务业比重为40.26%。从产业集群看,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集聚科技、人才、资金等发展资源,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椒江缝制设备特色基地和玉环汽摩配件特色基地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黄岩模具产业基地被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玉环国家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已形成了深度开发海洋资源的特色优势;温岭产学研基地、临海高新科技园和天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全面投入使用。从高新技术产业看,2014年,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329.63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1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3个百分点,分别居全省第六位和第三位,工业新产品产值达1204.69亿元,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9.7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四位。创新型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省级创新型示范企业,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被列入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共有800家中小企业被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
二、台州市科技创新的问题
近年来,台州市在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方面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来说,台州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家和省的整体发展战略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先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与杭州、宁波等市相比,差距也很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上还不够强,区域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暴露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当前台州创建“国际智造名城”大背景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显得更加迫切。
(一)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缺乏智力支持
台州市虽然不断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总量偏低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行业的顶尖人才和学科的领军人物比较少,成了全市科技自主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一大硬伤。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技术创新人员占年末从业人员比重仅为6.14%。近年来,人才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感受到人才竞争的压力。同时,台州在知名度、城市生活环境、人才深造机会等方面,与周边的杭州、宁波等相比处于劣势,而且企业家族式管理现象突出,这些都影响了人才引进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制度的实施。因此多数企业对各类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
(二)创新平台支撑较弱,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台州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少,实力弱。高校科研院所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主要源泉之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自主创新中,其重要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目前台州市高等院校仅有5所,而且办学规模与档次较低,至今不具备研究生招生条件,这与台州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2014年,县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只有7家,职工总数也只有223人,研究开发能力比较薄弱。台州市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竞争环境有待加强。同时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尤其是人员的激励机制和经费的投入机制。大部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比较分散状态,由于缺少必要的积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亟需政府有力支持
近几年来,台州市科技创新虽然有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发展不够快、总量比较小、自主创新力度不够、后劲不足等问题。2005年以来,台州市的R&D经费投入总量基本呈上升但略有波动态势,2014年,R&D经费投入全省排在第七位,与R&D经费投入排在前三位的杭州市、宁波市和绍兴市从总量上来看,差距较大,三个市R&D经费投入占全省投入比例分别为30.18%、19.35%和10.16%,台州市只占全省总量的6.2%。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亟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现有财政投入力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14年,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的比例仅为2.2%,台州市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只有1.66亿元,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为2.85%,绝对值和相对值在全省11个市中分别列第十名和第十一名,比区域最小的舟山市还少,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绍兴市、嘉兴市和杭州市,台州市与他们相比,差距较大。台州市R&D投入总量在全省比较不高的情况下,政府投入显得不足,不利于本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创新发展。
(四)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技术依赖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是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指标。国际上普遍认为,企业的R&D投入强度达到3%只能维持生存,而达到5%以上才具有市场竞争力,台州市从R&D经费投入强度上看,仍然偏低。2014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7%,比全省2.26%的投入强度低0.59个百分点,明显低于全省的水平。台州市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1.5%左右徘徊,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达2.5%~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消化吸收相差甚远
技术引进是台州市促进科技创新的另一条重要途径,但引进技术要实现从根本上提高台州市科技水平,必须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纵观世界各国技术引进的历史进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经验就是要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系。从日本和韩国的经验看,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必须大幅度增加消化吸收的投入,日本与韩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相比较台州市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工作重视不够,长期以来消化吸收的投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2004年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为3.16:1。与日本、韩国相差甚远。消化吸收的力度不强,这表明台州市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引进,而忽略消化吸收,必然会造成“引进—落后—再引进—仍然落后”,没有对引进技术形成二次创新,致使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六)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行业相对比较集中
2014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有3806家,只有1142家企业有R&D活动,没有R&D活动的企业2664家,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69.99%,将近七成的企业没有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从企业规模看,R&D活动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从行业看,开展自主创新的行业相对比较集中。2014年工业企业涵盖的41个行业中类中,台州市仅有26个行业有自主研发活动,自主研发活动超过10家的企业行业只有15个,R&D投入过亿元的行业有11个,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这十一个行业开展R&D活动的企业家数合计1038家,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46.39亿元,这十一个行业企业家数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家数的27.27%, R&D经费内部支出占全部的93.94%。综合来看,台州很多工业行业只有简单的产品更新换代、外包装的更换等等,自主创新开展的不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高附加值行业投资体量不大。
(七)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技术创新基础薄弱
技术创新能力弱是台州制造业发展的最大压力,其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比制造能力的差距更大。技术创新按模式可分为模仿创新、合作创新、自主创新三种类型,台州大部分企业的产品尚处于模仿创新阶段,有些甚至还不能称为模仿创新,仍处于简单的模仿阶段,关键的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创新观念落后,大部分企业还在从事着模仿与抄袭的获利模式,小富即安的意识严重制约了技术创新步伐。即使是拥有高规格研发中心的骨干企业,也大多处于应对市场需求的短平快项目开发水平。这些企业虽然整合了国内甚至国外研究开发力量的技术创新,但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依然差距较大。像海正集团投入近亿元建成国家级医药研究中心,加上其股东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和四川抗生素研究所,可以说其研究能力在国内医药行业堪称一流,但尚不具备国外跨国公司投入上亿美元研制专利药的能力。相比海正集团,台州市其他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水平更加落后,因而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差距更大,主要原因就是科技人才不足,技术创新基础薄弱。由于历史原因,台州高等教育发展滞后,本地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少,较高层次产业所需的创新能力支撑很大程度上依靠企业家整合区外智力获得,创新成本高,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形成困难。
三、提高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放眼未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各地纷纷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战略。未来几年,台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国际智造名城建设,早日实现科技强市的目标,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自主创新投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投入是自主创新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和经济基础。为促进台州的自主创新,政府应根据相关的政策,使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接近或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在提高科技经费投入总量的同时,还要注重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的调整,力求形成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相匹配的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大量流向科技领域,从而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
(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技术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有了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技术和成果。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逐步下降,而人才资源的作用正在不断上升。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思路,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全新的人才观念,长远的育才战略,真诚的聚才方式,营造良好的用才环境,尽快形成稳住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培育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支撑新型工业基地发展,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台州市经过多年的努力,不断向滩涂、废弃盐田要发展空间,克服“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经济发展天然瓶颈,建立了一批产业发展平合,这些平台也成为推动台州各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打造“国际智造名城”就要依托这些发展平台,整合利用好现有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园区集群培育,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园、小微企业科创园等功能性建设步伐,满足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工业空间发展格局、使之成为打造国际智造名城的重要载体。大力提高各地工业园区管理水平,优化园区审批、服务企业等环节,从整体上增强园区的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要把好准入关口,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对引进入驻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数占比要在80%以上,并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园区、智慧园区、生态园区、国际园区等品牌园区。加快特色小镇培育,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促进一批大项目、大产业落地,努力将其打造成聚合资源、提升产业、扩大有效投入的新载体。台州产业块状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打造一批兼具产业、文化、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如黄岩要打造高端模具智造小镇;路桥要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汽车产品创意研发与设计等产业的汽车小镇;温岭要以优势产业产品为主要元素打造工业博览小镇等等。
(四)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拓宽科技创新途径,形成完整的市场价值链
政产学研联盟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全面协作的联盟,通过开展战略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合作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和价值,提升产业(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对以往的合作形式,这种联盟形式提高了合作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一是突出企业在政产学研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从其内在需要出发,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导向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二是强化政府在政产学研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引导、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推动各类创新资源与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对接,形成完整的创新价值链。三是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的需求,发挥中介服务作用,推动科企进一步“联姻”,为台州市科技创新开辟新途径。
(五)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各种合作,形成科技创新关键动力
打造“国际智造名城”,不仅要立足于原有的产业基础,更要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培育新兴产业,以先进生产力来刺激和促进原有的产业结构,实现区域产业的重组和升级优化。大力引入工业大数据、计算机柔性制造、产品全周期、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流程管理及集散控制系统等信息化技术,通过技术合作、技术联盟、技术并购等多种手段,前加研究开发,后加市场开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特别是加快推进医药、汽摩配等重点行业发展。像医药行业,在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深入实施医药产业绿色制造和医药产业回归工程,努力打造“中国绿色药都”;汽摩配行业则重点依托吉利V、广汽吉奥、巨科铝轮毂、吉利豪情搬迁等项目实施,着力打造汽车小镇,推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继续大力推进“四换”工程,引导企业减少非理性投资,抓好重点行业整治提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同时,要加快“智造”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省里确定的信息、环保、健康、旅游、金融、时尚、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为发展导向,立足台州实际,构建既能充分发挥台州产业特色又能彰显“国际智造名城”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重塑台州制造业格局。加快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龙头项目,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医药生物两大产业,选取若干产业基地,通过重点扶持对象的做强做大,以点带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