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环保落实“五个深入”,积极打造“山海宜居美城”

10.07.2015  21:06

  

  近年来,台州市扎实开展生态市建设、“五水共治”、“多城同创”、“四边三化”、“三改一拆”行动等,切实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市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山海宜居美城建设已初具成效。 

   一是深入开展“五水共治”,力争重塑江南水乡生态体系。 

  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启动开展了“五水共治”。全市共投入81.9亿元,实施477个治水项目,共清理河道2600条,共4714公里,治理并验收黑臭河284.2公里,完成河道综合整治346.1公里,新建污水收集管网446.772公里,完成935个建制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增受益农户25.1万户,完成病险水库加固9座、海塘河堤加固50.267公里,清淤排水管网2309.47公里,雨污分流改造69.46公里,建设雨水管网185.81公里,完成积水点改造88处,建成供水管网261.84公里,改造供水管网169.144公里,建设屋顶集雨等雨水收集系统525处,完成“一户一表”改造18354户,完成节水器具改造10019套,累计拆除涉河(湖)违章建筑8968处,共拆除面积506.82万平方米。与此同时,积极落实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全市11386条市、县、镇、村四级河道“河长制”全覆盖,进一步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长效保洁机制。全市已建立保洁队伍686支,配备保洁人员5130名、保洁船只635艘,河道保洁总长1.5万公里,其中,市区专业保洁队伍154支,配备保洁人员1120名、保洁船只267艘。2014年,我市“五水共治”工作荣获了全省首批优秀市“大禹鼎”。 

  今年,我们在继续实施工程项目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将成果巩固,进一步加大河道巡查力度,加强对沿河各类污染源的执法监管,建立常态化督查考核机制,以督查考核促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河长制”,积极探索“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2015年,中心城区共安排154项治水工程,总投资27.48亿元。全市计划河道疏浚清淤463.5公里,其中市区163公里。计划完成椒江污水处理厂三期、黄岩江口污水处理厂二期的扩建工程,完成椒江污水处理厂和路桥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加强老城区老旧破损管网为维修及雨污分流工作。启动实施“消灭劣五类水三年行动计划”,中心城区确保消除黄岩江口、路桥下里桥等两个省控劣Ⅴ类断面、椒江下陈、黄岩鉴洋湖等两个市控劣Ⅴ类断面。 

   二是深入实施“四边三化”行动、森林城市创建等,着力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系统。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启动开展了“四边三化”行动。几年来,我市坚持将“四边三化”与“三改一拆”、“多城同创”、“五水共治”及森林城市创建等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以项目化形式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全市共完成1003个“四边三化”整治项目。全市累计完成河道疏浚整治303.7公里,主要河道新增绿化长度220.09公里。国省道整治污染点完成率100%,清理各类堆积物13.4万立方米,违法建筑36.8万平方米,拆除各类非公路标志24094块。完成铁路桥下栅栏网封闭工程34公里,完成19家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完成森林通道建设2915公里,完成“四边”绿化建设、改造提升面积37万亩。城区绿道网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已建成慢行系统40余公里。累计建成省级森林城市7个,省森林城镇26个,建成市级以上绿化示范村、森林村庄1200多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3%,生态公益林达到371万亩,其中优质林分面积302万亩。 

  2015年,继续推进森林台州和园林城市建设,把重点放在植树造林、森林抚育、扩绿提质上,不断提高城乡绿化率,力争在2016年创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组织开展新一轮的深化“四边三化”行动,重点是抓好全域覆盖、健全长效机制、打造精品示范工程三方面工作,力争通过持续努力,使城乡环境面貌有崭新变化。完成“四边三化”年度整治项目200余个。 

   三是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专项行动,  全力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进一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严格控制燃煤总量,积极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加快中心城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强化工业废气污染防治。市区两级财政共拿出5亿元,以椒江医化行业“退、转、升”为主抓手,实施主城区告别恶臭倒计时行动,椒江区已累计退出26家医化和142个恶臭项目,主城区基本实现告别化工恶臭目标。扎实推进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重点源污染防治,建成一批恶臭在线监测设施。严格落实热电行业废气治理,完成台州发电厂四台机组脱硝改造。推进黄标车淘汰工作,  出台实施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方案、奖励补贴政策和限行通告,落实黄标车淘汰补助资金,台州市区已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18211辆。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辆,近年来全市已购置使用LNG、油气混合和油电混合的营运车辆317辆,市区246辆。进一步完善市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中心城区已基本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络,已建公共自行车站点592个,拥有公共自行车24000多辆。按照“七个100%”的要求,加强建筑工地绿色施工,健全扬尘管理机制,积极创建绿色工地,落实施工工地围蔽。加强道路扬尘污染控制,增加城市道路冲洗保洁频次,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50.93%。 

  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六大专项行动。深化医化行业恶臭整治,巩固椒江外沙岩头告别恶臭成果,实现黄岩江口告别恶臭目标,加快推进临海川南、仙居杨府等区域恶臭整治。加快黄标车和燃煤小锅炉淘汰,完成黄标车淘汰28778辆,力争年底前全面完成营运黄标车的淘汰购置,完成燃煤小锅炉淘汰550台。全力推进重点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医化、涂装、合成革等3个重点行业的VOCs整治。开展餐饮业油烟治理,全面完成餐饮油烟废气整治任务,并建立油烟净化器定期清洗和长效监管机制。开展干洗业废气排查和整治,完成干洗行业废气整治,新购干洗设备必须为全封闭式干洗机并增加压缩机制冷回收系统。进一步强化城市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控制,积极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研究。 

   四是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提升城市生态人居环境。 

  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多城同创”、“三改一拆”等工作,城乡生态环境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14年,我市“多城同创”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创“国卫”、创“国模”分别通过命名及考核验收,并已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称号。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市着重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回复,大力塑造城市精品亮点,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相继实施了市府大道东延、开发大道东延、站前大道等一批城市道路工程,市区各街道硬化城区道路59公里,修补道路与人行道110多公里,总投入近亿元。加强对中心城区内瑞隆感应塔、龙潭岙毓龙宫古涵洞等各类文物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的保护和利用,强化对章安古街、海门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恢复和开发,保护和修复一批具有代表性古建筑。针对影响市容环境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治力度,投入大量人财物,及时整修城市主次干道,提升改造街景立面,全面清除街巷、楼道、城中村的各类小广告,坚决查处占道经营、乱停乱行等不文明现象,市民对环境卫生满意率得到明显提高。 

  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巩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坚持创国卫期间的好做法,建立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督考常态化机制。坚持考核要求不降、频次不变、力度不减,形成工作常态。持续跟进日常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直至落实。二是建立保洁常态化机制。出台《关于市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全面落实环卫保洁工作,消除管理盲区,形成“大环卫、全覆盖、动态化”的新型城市环卫长效管理格局。三是建立管理常态化机制。根据《台州市城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04-2020)》、《台州市区门前三包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快速保洁、门前三包等一系列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管理。 

   五是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六?五世界环境日”、“六?三十浙江生态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地球日”等主题纪念和活动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各类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在台州广电总台、台州日报开辟“甬台温生态文明行”、“环保在行动”、“铁腕治水·寻找身边的污染源”、“主城区告别恶臭倒计时”、“推进四边三化,美化城乡环境”、“问水说法”等专栏。每年在市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刊播环保新闻500余篇(条)。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等“五进”活动。加强社会环保志愿队伍建设,全市建立8个环保民间团队,并开展了“清源行动”、“饮用水源地”等一系列有影响的环保公益宣传活动。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及绿色系列创建活动。省级生态县(市、区)创建比例达88.89%,全市129个乡镇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比例达到89.92%,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比例达到48.83%,创建市级生态村3168个。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5所、省级绿色学校110所,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47个,省级绿色医院16家、省级绿色饭店37家、省级绿色家庭209户。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逐年提高,2013年、201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五。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公众参与及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