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部分古村落藏在深闺人不识 部分渐成空心村

14.02.2015  12:55

  藏匿深闺君不识,古村待掀红盖头  代表委员建言海南古村落发展

  当江西婺源、浙江乌镇、江苏周庄、湖南凤凰古城等古村落成为当地主要旅游景点时,海南大部分古村落却依然藏在深闺人不识。如何才能让海南的古村落焕发新生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现状

  全国排名第21位

  古村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传承和发扬古村落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目前大约有2000多个古村落,27个国保单位,108个省保单位,形成了历史悠久的火山岩古村落群。火山岩古村落群布局紧凑、错落有致,村道街巷与水井、池塘和古树等交往场所连接得体,具有浓郁建筑风格和特色,主要分布在海口、澄迈、定安等地。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等7部局去年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显示,海南共有12个村落入选,加上此前第一批入选的7个村庄,我省的中国传统村落数目共19个。不过,在全国2555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中,这19个仅占其中的0.74%,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21位。

  海南的传统村落数量在全国来说不但偏少,而且在省内分布也极不平衡,19个村落中,澄迈占了9个,高居榜首,海口4个,三亚、乐东、定安、文昌、东方、昌江各1个,如果将这些村落一一标在地图上,就会发现传统村落在海南经济相对落后的广大中部民族地区还是一片空白。

  部分古村落渐成空心村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省古村落的安全性、脆弱性、完整性、独特性和可持续性均受到威胁,许多承载着海南文化记忆与生活方式的古村落日趋黯然。

  古村落处于“空巢”状态。据介绍,我省大部分古村落的房屋普遍存在光线不足、阴暗潮湿、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改善居住条件,一部分居民在原址进行 改建,甚至乱搭乱建,破坏了古建筑和古村落的整体性。更有甚者弃旧居,选新址,致使大部分古民居无人居住或仅留老人居住,古村落逐渐成为空心村。

  技术力量严重欠缺。由于文物部门人员少、力量薄弱,且技术有限,古村落所属镇、村委会等管理人员都属非专业人员,对村落和文物保护力量有待提升。

  保护开发主体不明确。古村落大部分的古建筑都属于村民所有,作为产权人的村民缺乏保护动力,加上古村落保护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政策措施不配套、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修缮和保护难以为继。

  引进现代化设施

  “故乡代表着人和人、人和食物、人和土地间的美好关系,我们希望爱故乡的想法能拧成一股绳。”海南返乡大学生论坛发起人陈统奎的家乡在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生态文明村博学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火山石古村落。因为地少人多,很多村民在经济压迫下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村子日渐衰落。

  陈统奎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人,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南风窗》的一名记者。几年前,他受台湾桃米村“社区营造”经验的启发,开始在家乡推行生态村建设计划,不仅领着乡亲给博学村搭建民宿,还通过举办文体赛事、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让一个传统农村向有机农业、生态保育、休闲体验相结合的生态基地转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为挽救逐渐消失的古村落,海南省部分市县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村,推行连片创建、规模推进的模式,逐步把现代化的设施引进农村,形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的格局,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田园生活气息。

  保护建设相结合

  省人大代表杨思涛建议,将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把古村落保护规划纳入城乡建设与旅游发展规划之中;选择保持历史风貌较好的古村落作为试点,吸引游客开展古村游活动,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他建议省文体厅和文物局对全省具有保护价值与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民居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完整的古村档案,并组织专家评估、鉴定,有针对性地制定古村落分类标准以及保护开发方案。

  民进海南省委建议,建立海南民间历史档案库和数字化、网络化的传统村落档案库。数据库应包括田野访谈、口述历史、影像资料等栏目,借鉴档案学科学设置编目;做好普查、申报和认定工作;各地可组织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专家对辖区内传统古村落进行全面普查,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宅、谚语等数量、种类、分布和生态状态进行全面摸查,建立相关数据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