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海岸线:中国首个海岸线法规解读

03.04.2017  06:43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有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前沿阵地。近日,我国首个海岸线法规《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国家海洋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黑色隐忧:首个海岸线法规出台背景

  国家海洋局海域综合管理司司长潘新春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海岸线和近岸海域开发强度不断加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海岸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海岸线缺少统筹规划,多头管理,海岸线管控手段和措施不足,也出现了资源破坏和不合理利用等问题。

  据了解,办法发布实施前,海岸线管理方式条块分割,部门间缺乏统筹协调。我国涉海部门就有20个左右,军事、渔业、盐业、交通、土地、城市规划、环保、旅游以及临海产业的主管部门之间矛盾较突出。

  此外,沿海开发建设大量占用海岸线,生活、生态岸线不断减少,公众亲海空间严重不足,岸线利用效率不高,海岸自然生态功能退化明显。

  1990年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大陆海岸线人工化趋势明显,自然岸线保有率不足40%,自然海岸线资源亟须合理地保护与开发。

  面对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的严峻形势,我国首个海岸线法规正式出台。

   红线管理:海岸线纳入海洋生态红线管理

  办法提出根据海岸线自然资源条件和开发程度,将海岸线分为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个等级,并分别提出各个保护级别的管控要求。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石青峰说,通过建立健全海岸线分级保护制度,明确海岸线分级保护的分级要求和具体管理要求,并与海洋生态红线衔接,进一步加大对海岸线的保护力度。

  办法强调加强海岸线红线管控,严格保护岸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有关要求划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本行政区域内严格保护岸段名录,明确保护边界,设立保护标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改变保护标识。

  据了解,在2016年国家海洋局颁布实施的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中,已将办法中的严格保护岸段和部分限制开发岸线划为海洋生态红线。

   绿色发展:自然岸线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间取得平衡

  石青峰表示,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事关国家海洋生态安全,事关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事关沿海地区民生福祉。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石青峰说,海岸线是稀缺的海洋空间资源,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海岸线开发利用大多采用顺岸布局,方式粗放,严重制约了海岸线高效利用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既要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又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自然岸线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通过岸线资源节约利用,提高岸线利用效率,促进海洋资源供给由生产要素向消费要素转变,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保障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

   蓝色空间:优化海岸线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办法是海洋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打造美丽海岸、建设海洋强国,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主任关道明说。

  办法强调加强海岸线的生态建设和开放共享,要求沿海地方人民政府应合理布置规划生产、生活和生态岸线,除生产岸线、特殊利用岸线和相关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岸线外,均应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开放。

  办法同时要求沿海各地编制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明确行政区域内海岸线的保护对象,确定保护级别,提出不同岸段的功能,优化海岸线保护与开发总体格局。

  据了解,河北、山东、辽宁、福建等省编制实施了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这些规划的编制为当地海岸线保护与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当地海岸线空间格局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 刘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