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 转型发展——“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全省上下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按照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部署,抓改革、强创新,稳增长、调结构,治环境、惠民生,防风险、促和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十二五”规划目标胜利实现,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连上台阶,全面小康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生产总值连上三万、四万亿台阶,稳居全国第四 。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当年价)从2010年的27748亿元跃升至42886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8.2%,超出规划目标0.2个百分点,高于7.8%的全国年均增幅。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6.3%,继续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连续20年居全国第4位。
人均GDP列省区第二,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2015年,人均GDP为77644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7.5%,超出规划目标0.7个百分点,是全国(49351元)的1.57倍,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之后,居全国第5、省区第2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我省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13年开始超过世界人均水平,2015年达12466美元。
全面小康水平明显提升,综合评价值居全国第一。 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4年,浙江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97.2%,比2010年的91.65%提高5.56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一。
二、经济增速平稳换挡,提质增效取得成效
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 。GDP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时期的11.9%放缓至“十二五”时期的8.2%,回落3.7个百分点,实现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平稳过渡,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十一五”时期回落4.4个百分点。
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 财政收入更加丰盈。财政总收入从2010年的48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854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608亿元增加到4810亿元,分别增长74.6%和84.4%,年均增长11.8%和13.0%。企业效益持续改善。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8亿元,比2010年增长31.2%,年均增长5.6%;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从2010年的2.8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5.6万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基本同步,农村快于城镇。2015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14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25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0年年均增长11.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连续15年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连续31年居全国省(区)第1位,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列上海之后居全国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10年的2.42缩小至2.07,小于2.36的“十二五”目标,也小于全国(2.73)。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2015年,全省常住人口为5539万人,比2010年增加92.5万人,年均增加18.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2‰,五年均控制在6‰的“十二五”约束性目标之内。城镇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为65.8%,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2012年就提前达到63%的“十二五”预期目标。五年累计转移85.5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积极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833亿元,与2010年相比,年均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19707亿元,年均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347亿元,年均增长9.8%,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4.9∶51.1∶44.0,调整为2015年的4.3∶45.9∶49.8,2014年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2015年超过48%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 。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提质,优化种植业、提升畜牧业、发展现代林业、拓展远洋渔业、修复振兴浙江渔场,养殖过载区生猪总量大幅下调,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2014年,全省耕地保有量达3093万亩,大于2863.5万亩的“十二五”目标。农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我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效益提高,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根据初步资料,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8.6∶5.4∶14.5∶29.4,与2010年相比,农业和渔业比重分别提高0.8和5.2个百分点,牧业比重下降6.1个百分点。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000余个,面积676.7万亩;建成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16.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1049万亩。经济作物在十大主导产业中占比稳步提高。2014年,蔬菜、花卉苗木、茶叶、药材等主要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产值比重分别为21.4%、8.3%、6.4%、2.3%,比2010年分别提高2.7、0.8、0.8、0.5个百分点。拆除部分违规养殖建筑,减少粗放式养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休闲旅游观光等绿色农业迅速发展。2014年,休闲农业观光区总产值181亿元,旅游观光总收入110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2.0倍和2.1倍。
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我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40.1%,比重比2010年下降4.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193亿元,年均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12.9万元/人提高到19.3万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提高9.3%。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2%和36.8%,2011-2015年年均分别增长9.8%和8.7%(按可比价计算),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2.3和1.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5%;八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从2010年的36.7%下降到35.5%。2015年淘汰2000多家企业落后产能、2.2万家小作坊。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55.2%,2015年达65.7%,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接近50%,比2010年上升4.8个百分点,上缴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51.5%,已成为我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15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5202亿元,年均增长11.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4.4%,仍是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行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年均增长7%,快递业务量38.3亿件,居全国第2位,年均增长72.7%。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在调控中稳步发展,年均增长6.4%和4.1%。2015年1-11月,全省2079家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5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增幅居各省市第1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9个百分点,占全国的8.8%;营业收入利润率达2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居各省市第1位。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引领发展。 成功举办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加快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把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作为七大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快培育“互联网+”新业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产品制造等产业快速崛起、蓬勃发展。2015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3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占GDP的7.7%;金融业增加值30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3%,占GDP的7.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健康产品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5.9%。旅游总收入7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五年年均增长16.5%。
集聚建设加快推进 。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已开发建设面积383.9平方公里,投产企业3477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5家。2012-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7.1%,实际引进内资年均增长30.5%;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企业利税总额、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劳动报酬等年均分别增长26%、31.2%、37%和17%。2015年前三季度,省级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9%,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8.4%,利税增长10.7%,从业人员增长6.2%,均明显快于全省平均增速。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吸收入园单位13.6万家;从业人员84.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9064亿元,营业利润744亿元,上缴税收204.7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8%、18%、72.5%和14%,各项指标比2010年均有较大增长。
特色小镇创建 助力产业转型发展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我省近期培育新产业、生成新生产力、促进新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各地充分利用我省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的比较优势,利用我省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和新业态发展中的领先优势,通过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聚焦七大产业、龙头企业主导、嵌入创新要素,助力产业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山南基金小镇、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37个小镇成为首批省级创建特色小镇,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346亿元。特色小镇成为我省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四、三大需求协调发力,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增强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达到26665、19785和17174亿元(2767亿美元),“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8.4%、13.8%和8.9%,与“十一五”时期13.3%、16.9%和18.6%的年均增速相比,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外需的增长率回落9.7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对外依存度明显降低。2015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1566亿元(3474亿美元),比2010年年均增长6.5%,相当于GDP的50.3%,其中,出口相当于GDP的40%,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比2010年下降11.6和4个百分点。
投资 增长较快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0.16万亿元,年均增速(18.4%)比“十一五”时期加快5.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比重从2010年的57.4%提高到60.4%。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9.5%,比“十一五”时期快10.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7%,其中,工业技术改造累计投资23382亿元,年均增长19.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0年的60.2%上升到2015年的76.6%。第三产业累计投资65419亿元,年均增长21.1%。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30291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2015年在商品房库存较大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下降2.1%。累计销售商品房2.3亿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亿平方米。五年累计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99万套左右,提前和超额完成58万套的“十二五”目标。浙商回归到位资金累计8352亿元。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稳居全国第4位。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增长速度看,增长最快的是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通讯器材、五金电料、金银珠宝类,2011-2015年年均分别增长56.9%、51.0%、30.7%、25.9%、25.8%,均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汽车、石油及制品类值最大,2015年分别达到3109和1241亿元,占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零售额的36.7%和14.7%。“互联网+”等新业态迅猛发展。据省商务厅统计,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49.9%,比2012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55.4%,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从14.3%提高到38.5%;省内居民实现网络消费额40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6%。
出口结构不断改善 。2015年,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到38.6%;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1%。私营企业出口主体地位凸显。私营企业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51.3%提高到2015年的70%,提高18.7个百分点。市场采购贸易出口和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2015年,市场采购贸易出口1766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占全省出口的10.3%,拉动全省出口增长3.1个百分点。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2位,其中,跨境电商出口比上年增长34.7%。服务贸易发展初具规模。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由2010年的201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442亿美元,年均增长17.1%,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7.3%上升到2015年的11.3%;国际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相当于GDP的比例由2010年的5.0%上升到2015年的6.4%。
五、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创业活力进一步释放
万众创新成果累累。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强省。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14年,科技综合实力由2010年全国第7位上升到第6位,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5位。2015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250.8亿元,与2010年相比,五年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1.4%。预计R&D支出1000亿元,比2010年增长1倍多,五年年均增长15.2%,相当于GDP比例约为2.33%,比2010年提高0.5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1个百分点。2015年,发明专利授权量23345件,比2010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0.2%,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32.2%,比2010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取得了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有些成果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2011-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99项,合计129项;142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围绕机器换人、智慧城市建设等,大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通过项目实施,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大众创业持续升温。 新设企业持续增加。据省工商局资料,2014-2015年,两年来新设企业46.5万户,新设个体工商户107.8万户。截至2015年末,全省在册市场主体471万户,五年净增178万家,比2010年增长60.8%;注册资本(金)总额9.6万亿元,增长1.9倍,其中,企业144.7万户,增长85.6%;个体工商户319万户,增长50.7%;农民专业合作社6.3万户,增长125%。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国第四,人均市场主体拥有量居全国第一。
六、“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美丽浙江建设稳步推进
环境整治强力推进 。坚定实施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大力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战略举措落实。2014年以来,全面实施“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建立健全五级“河长制”,累计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治理黑臭河5106公里,建设城镇污水管网6437公里。2013-2015年,“三改一拆”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面积5.8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4.7亿平方米。2015年,145个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中,水质达到或优于水环境Ⅲ类标准的断面占72.4%。省控断面劣Ⅴ类水比例下降到6.8%。满足功能要求的断面(即水质达标率)为73.1%,比2010年上升12个百分点。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年,全省平均霾日数53天(比2010年增加2.6天);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平均为47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3.0%;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为78.2%,比2013年提高9.8个百分点。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2010年,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2015年,全省开展1001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已接入和正在接入)245万户;在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130个,保护利用一般村649个;开展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村1620个;各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达到254.1亿元。到2015年末,98%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8.98%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户受益率80%以上),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达到65.5%。有58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二五”前四年,浙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8%,预计五年超额完成下降18%的“十二五”节能降耗约束性目标。非化石能源(含外来水电)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0年的9.8%上升到2014年的13.6%,接近15%的“十二五”预期目标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2010年的47.8立方米/万元下降到2014年的33.1立方米/万元,好于58立方米/万元的“十二五”约束性目标 。 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减排任务 。 基于能源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望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下降19%的“十二五”目标任务。
七、社会发展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日益加强
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发展阶段 。2014年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为98.4%,9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名列全国前茅。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108所,普通高考录取率为87.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6%,比2010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十二五”预期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2010年的93.3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05.5万人,增长13.1%;毕业学生由2010年的24.5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8.1万人,增长14.7%。职业教育加快发展。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357所,招生22.9万人,在校生64.6万人,毕业生21.4万人。中职毕业生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为17.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
文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2188亿元,占GDP的5.5%,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1942亿元,占GDP的4.8%,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1-2014年,全省文化发展指数(CDI)分别比上年提高16.96、4.21、4.32和13.89个百分点,呈稳步提高态势。2014年,文化馆和图书馆分别达到102和98个,博物馆187个。至2015年末,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928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2011年杭州西湖申遗成功,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增至231处,居全国第4位。有杭州、绍兴、宁波、临海、衢州、金华、嘉兴、湖州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0个。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和“书香浙江”建设,制定实施《浙江省2014年全民阅读重点活动安排》,推动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2013至2014年浙江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达86.4%,居全国前列。2015年,预计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538万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6%和99.7%。
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2014年,已设立卫生机构30360家;医疗机构床位数24.6万张,比2010年增长33.7%,每千人床位数达4.46张,比2010年增加3.38张;卫生技术人员37.6万人,比2010年增长30.3%。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2.65人(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达2.63人,比2010年分别增长26.2%和44.5%;甲、乙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193.92/10万,比2011年的(261.76/10万)下降26.5%,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出生缺陷率明显下降。全民体育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期望寿命从2010年77.29岁提高到2014年的78.09岁,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前超过78岁的“十二五”预期目标 。
平安浙江建设引领全国 。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安全事故,保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持续下降。2015年,发生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10年下降36.1%和22.6%,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112%,控制在0.13%的“十二五”目标内,比2010年下降0.11个百分点。据“平安浙江”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抽样调查,2011-2015年,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分别为96.08%、95.93%、96.09%、96.2%和96.3%,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浙江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就业基本稳定 ,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2014年,全省从业人员为3714万人,比2010年增加7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9.5万人。2011-2015年,新增城镇就业505万人,提前超额完成300万人的“十二五”五年的约束性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2%、3.01%、3.01%、2.96%、2.93%,均控制在4%的“十二五”目标内。2015年末,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790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参保239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5195万人,均提前和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提升到人的全覆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升残疾人共享小康水平,加强慈善公益服务。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2015年,全省在册低保对象66.5万人,共有645.3万人次获得基本生活救助。2011-2015年,医疗救助受益困难群众1435万余人次,共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2.5亿元。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纲要》确定的主要指标目标任务基本实现。但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转型升级尚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成长较快的新兴产业还不能对冲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出清的下行压力,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下降,劳动人口规模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压力加大,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任务还比较重,金融、安全生产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增大。
“十三五”时期是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转型时代,是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健康轨道,实现“四翻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十三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综合处 傅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