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令枪响 京津冀三地细化政策上路
静候多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终于获批。规划纲要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具有指导作用,总规不出,京津冀细化政策就难以落地。如今,随着总规的水落石出,三地酝酿已久的细化政策也将快速跟进。
行政壁垒有望大突破
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去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专题汇报,到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规划纲要,一年多的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即将完成顶层设计,实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也逐步清晰。
会议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即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据此前媒体报道,即将出台的纲要对于原来京津冀三地上报的“北京四中心、天津四中心、河北五中心”定位进行了较大调整。除了北京保持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四个中心地位不变外,天津的定位调整为一个基地、三个区,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定位调整为四个基地,主要涉及到产业转型升级、商贸物流、环保和生态涵养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
根据相关专家的披露,此次规划的出台除了对涉及区域及三地的宏观目标提出要求之外,还对一些具体事项也做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一些三地之间难以突破的行政壁垒和重大项目,都有望在规划出台后获得出乎意料的进展。
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京津冀协同规划发布后,将来三地很多政策就比较容易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是一盘棋,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各自为政,不仅不利于协同发展,甚至会阻碍协同发展。“比如此前保定有关政治副中心的传闻,就导致房价异常,引起社会关注。因此,在国家规划出台前,地方不宜自己率先进行定位,出台过多的政策,这样容易影响中央整体规划的权威性,也不宜各地之间的分工、错位发展。”
三地规划细则蓄势待发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发布日益临近,各地也已经着手制定地方版京津冀协同规划细则。
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中一直扮演着最积极的角色,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河北版的京津冀规划由省发改革委牵头制定,未来河北11个城市的功能定位由省委、省政府来决定,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建议,基本采取的是跟国家规划相同的模式。
一位参与河北版京津冀细化方案制定的内部人士透露,在各地确定功能定位时,还是优先考虑到现有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区位分布等因素,既要考虑现在发展情况,也要考虑未来发展趋势。“保定未来可能是新能源和以汽车为主的制造业,目前保定在这两个领域都有一定的优势;廊坊因为离北京新机场比较近,未来可能是临空经济区和商贸物流;而唐山钢铁产业比较发达,将来的定位中钢铁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徐逢贤认为,国家层面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主要是对三地功能进行了定位,具体到下面的市、区一级,规划应该并不会给予详细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各地的情况,制定京津冀的详细规划,明确各地功能定位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与河北偏重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北京、天津更侧重于重点领域突破。市发改委副主任刘伯正介绍,国家规划落实之后,北京将制定对应的若干规划,出台一个自己的“京津冀实施规划”,以确保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领域的率先突破。
目前,天津也已出台并实施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工作方案,并研究制定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工作意见,推动建立三地领导高层协商机制。
“天津、北京都是直辖市,面积、行政层级较河北都少一些,没必要专门针对每个区再出台相关的规划细则。侧重点应该放在那些最新取得突破的领域上,交通、生态、产业合作是目前三地的共同诉求,推进起来也是难度、阻力最小的,因此,最容易在这三个方面取得突破,可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基础,为将来更深层次合作扫清障碍。”徐逢贤说。
统计、税收加速体制完善
除了各地加紧地方版规划细则外,相关的京津冀标准、体制制定也提上日程。北京商报记者从市统计局获悉,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已基本形成,待国家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出台后,将结合规划对指标体系做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并在征求国家统计局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后,尽快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市统计局综合统计处处长庞江倩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去年以来统计部门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做了大量的工作。
“目前形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分工、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资源要素、公共服务6个方面,共有40余项指标。这些指标中,既有能够反映京津冀三地总的协同发展情况的指标,也有反映三地功能定位及自身发展情况的特色指标。”庞江倩说。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认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都在加强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事实上,要推动京津冀一体化,首先要对三地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比如协同发展进行到什么程度,三地经济结构、产业分布如何,哪些领域适合率先推进等,这些都需要用数据来说话,因此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统计的作用会非常重要,统计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税收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关注的焦点,此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国税、地税局联合签订京津冀《税收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9项合作内容,明确各方要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合作,协调区域税收利益,全面优化三地税收征管、税收执法、纳税服务、税收科研等方面合作。与此同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成立科研小组,积极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政策等。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总监陈智国指出,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个过程中要牵涉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分配好产业转移的税收是利益共享机制的核心,三地税收取得的共识,不管是标准统一,还是办税平台统一,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