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种文化”种出勃勃生机

16.06.2016  10:41

  

在“文化志愿春风行”中,辅导老师驻守在小都百村,向村民传授乐器演奏技巧。彭知之 摄

  6月11日晚,家住广西南宁竹溪苑的朱芳玉刚吃完晚饭便匆匆赶往附近的民歌湖水上舞台,天还没黑,但看台上已经坐了不少观众。晚上8点,“百姓大舞台·想秀你就来”——“乡土南宁 探秘非遗”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演出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1个多小时的演出,朱芳玉从头看到尾,结束时仍觉得意犹未尽。

  近年来,广西南宁以文化惠民活动为载体,用文化“造血”滋养基层,走出一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型路子,使基层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群众舞台永不落幕

  景色优美的民歌湖景区,水波荡漾,花树掩映……不仅是游客休闲娱乐之处,也是周边市民参加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地方。自去年3月起,民歌湖闲置的水上舞台重新热闹起来,每到周末便活动不断,要么有文艺演出,要么有电影放映。其中既有“高大上”的演唱会、戏曲、话剧表演,也有普通百姓自发组织的节目。这一年多来,朱芳玉已和很多南宁市民一样,成了“百姓大舞台·想秀你就来”民歌湖周周演的忠实观众。

  如今,民歌湖水上舞台已成为南宁市常态化、开放式的群众文艺活动阵地,它把原本分散在城区各个广场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汇集起来。今年更是引进了广西八大专业剧团的文艺精品节目和全区各市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使得人气剧增。据统计,民歌湖周周演迄今已经举办150多场演出,从最初的每场200多名观众迅速增长到两三千人,几乎场场爆满。

  “让群众演,演给群众看。”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赵岚说,这是一个真正的群众舞台,台上群众质朴但激情澎湃的演出总能点燃台下观众的激情。在民歌湖周周演活动的影响下,南宁市区的民生广场、民族广场,乡镇的文化广场,村屯的小舞台上……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群众的文化激情完全被激发出来,形成“百姓看、百姓演、百姓乐”的良性循环。

  蹲点驻村服务基层

  今年2月,南宁市马山县小都百村的村民蓝庆琪和队友一起在民歌湖水上舞台演奏了一曲《赛马》,轻快的二胡演奏所模仿的万马奔驰的景象让在场的观众深受感染。

  两年前,蓝庆琪尚不能准确地把握二胡握弓、推弓、运弓的技巧,更不用说演奏快节奏的曲目。蓝庆琪和小都百村村民的这些变化,要从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的“文化志愿春风行”活动说起。为改变群众文艺“大锅饭”式的培训方式,南宁市于2015年开始启动“文化志愿春风行”行动。经过前期踩点,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挑选了小都百村等4个培训服务示范点,采取“按需补给”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深入村屯开展蹲点式、驻村式培训,迄今累计培训群众1800多人,打通了公共文化培训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南宁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韦小海表示,今年的“文化志愿春风行”将重点走进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实现文化脱贫目标。

  除了蹲点驻村,南宁市还在社区、学校、工地等建立了10多个艺术培训和辅导基地,给2000多名普通群众送去声乐、舞蹈、电子琴等专业培训。此外,还成功挖掘了虎邱村舞蹈队、新屋村合唱团等一批优秀的群众文艺队伍。

  为百姓搭建多样平台

  肢残人士喻湘南现在是南宁市的文化名人,他带领的南国之光残疾人艺术团不仅拿下了广西各类文艺比赛的奖项,他所在的鸽子组合更是走进了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等全国性舞台。几年间,文化艺术为这些特殊的群体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只要你愿意,永远有适合你的舞台和机会。”赵岚说。通过搭建不同类型的平台,南宁市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惠民均等化。多年来,南宁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群体搭建了不同的活动平台,持续举办了少年儿童艺术节、青春艺术大赛、外来务工人员文化艺术节、夕阳秀艺术大赛、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五大文化惠民品牌活动。其中,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连续举办了6年,动员引导了全市12个县区、3个开发区1300多个村委会和300多个社区委员会的基层群众踊跃参与,开拓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良好局面。

  2015年,南宁市把扶持百支村屯社区文艺队作为为民办实事的一个重要项目来抓,共投入170多万元经费,重点扶持了100支具有民族特色、在传承优秀民间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村屯社区文艺队。这些文艺队全年共完成演出2915场次,成为南宁群众文化的中坚力量。

  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魏永泉告诉记者:“找准着力点,挖潜引智,搭建平台,拓展基层文化服务方式,如今南宁的群众文化正百花齐放,亮点不断。”据统计,南宁市已建成各类群众文艺队伍2000多支,并成为2015年广西基层群众文艺会演和“八桂群星奖”得奖最多的城市。